这个人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今天毕业体检,大家一起去吃饭,顺便说一块儿玩一下。
本来说,看电影,后来不知有谁提议去K歌,然后大家立马都响应说,好呀!
而我没说一句话。
因为对于唱歌这件事来说,我骨子里的自卑感从骨骼里爬出来,吞噬着我的整个身体,咬的一点都不疼,却让我坐立不安,面色苍白。
想起很多年前,很穷的我。
那时候,是初中同学聚会,我第一次走进KTV。
新鲜。
我什么都没有看过,连麦克风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我看起来好像个傻冒,土的掉渣。那时候还好,很多人,我想,看着就好。
班级里的活跃分子玩了很久后提议,让没有唱过歌的人,一人唱一首。
然后眼镜齐刷刷看到我这边来。
我很紧张,很紧张。等到话筒快要递到我这边时,脑袋一片空白,然后在众目睽睽下,逃出了包间,回家去了。
没错,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唱过一首歌,很少听那些流行歌曲,对我来说,那些都是书本以外,我所不知道神秘的世界。而当时的我不会这些,又有什么错呢?
我,从来没有被当做一个女孩,所有小女生都爱的东西,我买不起:所有小女生追的明星,我都不认识;所有偶像的歌曲,我没有听说过一首。我就这样,带着从农村来的乡土气在城市生活了九年。
当我在没有条件实现这些的时候,还被深深打击。这种伤痛不是轻易能够经过时间流逝过去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件事情记得这么清楚,可能是因为当时窘迫到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难以忘掉当时的感觉。
这就是贫穷带给我的一些东西,自卑。
有人可能会说,是你自己有问题吧!
是的,也许吧。但是贫穷往往带给人的不是你所知道的那种志气跟独立,恰恰还附带着一种难以启齿的自卑感。
那时我从农村来到县城,周围的小朋友跟我长的一样,可是她们自有的一套城市语言,扎的我浑身疼痛,没办法开口。
一个城市圈层的人跟生活在农村的人说的语言是不同的。我好像一个野蛮的闯入者,而这片土地属于城市的小孩。
如果是有钱的迁移者还好,如果是贫穷的家庭,小孩子生活在城市,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心理上也会慢慢形成某种自卑。
电视上,一般采访穷人的小孩子,他会有点胆怯,不好意思去说;而城市的小孩表达起来就很自然得体。
这种现象本身在课堂上就表现的更为突出。老师更喜欢让城市的小孩来回答问题,他们阶层相近,审美品味、话语体系也更接近,往往容易形成亲切感。
不过,老师基本上还是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的。
课下的差异是最大的,班级的同学间的玩耍,就基本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来玩。班级里面小团体很多,一定会有一个顶级的最耀眼的团体,穷人的孩子即使在小圈子里,很容易是马仔之类的角色来衬托优秀者的优越。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孩子的家长却感觉不到。孩子本身是很难消化这些心里问题的,沉积在心中,就在记忆里留下了阴影。
就像长大后的我,如今也难以抹去当时的自卑,怎样也不敢在众人面前去唱一首歌。
刻在骨子里的自卑,长大后也没有力气抹掉。
现在,我即将成为一名老师,就在生活的县城,肯定会有穷富差异的孩子在我的班级里,我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保护好孩子们不受伤害呢?
因为我自身这个样子,有对自卑深切的感受。
敏感。
在班级,我很容易去发现这些独特的孩子。
我想要去给她们一些东西。
所以一直都在致力于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最近在看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学家的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现在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不过想要给你们分享里面的一段话。
“人生的含义是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
只有经历过自卑的人才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寻找自卑的答案。
等到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分享读书笔记给大家。
点赞,拉勾( ー̀ε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