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来访者的问题:因孩子入学安排住房装修,来访者陷入多重焦虑:妈妈提前敲定装修方与自身倾向熟人施工的矛盾,既担忧协调过程中沟通难度及施工质量、后续事务的把控,又对近距离与父母长期相处的生活习惯磨合、边界平衡等适应问题担忧,多重考量下难免产生决策矛盾与情感压力。
面对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咨询师的我,首先想到的是与父母的关系,想从客体关系这个点来往下走。内心总是想着从过往一些经历来去寻找信息,而来访者似乎对过往一些事件不是很清楚,记不起来,我就继续往过往成功经验来推进,来访者在过程中觉察到了自己的“委屈”的情绪,而我忽略了,让这个情绪快速的过了,忘了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共情、理解,让来访者在情绪中呆着,体会它、感受它,告诉她情绪后面想表达什么?推进太快,甚至推进错了方向,来访者还没完全体会这些情绪告诉她的答案,而我就快速的想让其改变,这次咨询从这里就开始让来访者关闭心门。
通过与大家的复盘,从自体客体的角度更能诠释此次来访者的纠结与焦虑。自体客体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他人”,而是个体内心对他人功能的心理表征。来访者把父母的评价作为自体客体,希望得到他们无条件的肯定,当一个人需要借助他人来完成自我的心理功能(如情绪调节、自我认同、价值感维持等)时,他人就成为其“自体客体”。而咨询师的工作本质上是通过共情性陪伴,提供肯定、赞赏和共情性回应,帮助个体确认自我价值、活力和独特性,帮助来访者修复早年受损的自体客体体验,让来访者看到现在的她不再是当年的弱小的她,有力量来做独立的自己,引导来访者内化自我力量,减少对外部客体的依赖,实现更独立的自我统整,从而发展出更坚韧、灵活的自我结构。
另一方面也是完成分离个体化,即对父母的依赖与自我独立之间的矛盾,让来访者在“与他人联结” 和 “做自己”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 如同两棵并肩而立的树,根系相连却各自向上生长。咨询师的角色不是 “剪断根系”,而是协助来访者看见:真正的独立,不是拒绝所有联结,而是有能力选择 “哪些根须需要保留,哪些需要修剪”,最终让生命力从自己的土壤中自然萌发。
正如科胡特所说:真正的自我成长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实现的,而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在他人的回应中,不断确认和塑造自己的自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