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刚开售那会儿,我就写过文章,吐槽编辑(以及校对人员)对封底采铜推荐语的改动。原本的推荐语是这样的:
成为顶尖高手的最重要一步是什么?知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好的师父会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并指出做出这些好东西的路径。在写作这件事上,舒明月就是这样的师父。
但是首印的版本,把“师父”全部改成了“师傅”。理由是,“师父”在词典上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对有技艺者的尊称”,一个是“和尚道士”,而“和尚道士”这层意思他们觉得不大合适,于是就改成“师傅”了,因为“师傅”的词典释义也是“对有技艺者的尊称”。
什么都拿字典说事,完全忽略了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在当代的汉语语境里,“师傅”一般用作对体力劳动者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厨师师傅,完全不具备“师父”一词的高级感乃至智性灵性意味。是一个层次的词吗?能互换吗?多么难得人家采铜作为书销了好几十万册还出了繁体韩文泰文版的超大V用“师父”来捧我,多么励志我心头一热打算从此就以“师父”的高标准严要求虐自己了,那么千斤重的一个词,普通人类竟然就翘了四两小手,拈起它来扔了,扔了。。。
首印版不仅有封底上的这个改动,正文也有多处惨遭篡改。之前这些文章都是网上发的,网络上写文多自由啊,无论怎么嬉笑怒骂,腾挪跳跃,都可以的。而进入实体书出版,就有如烂漫少女突然地做起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动不动就横遭公婆指点,从前明明可以说可以做的事情,到这里都不行了,疑疑惑惑,委委屈屈。
尽管在编校的过程中,我已识别出此名编辑属于普通人类,因此有过如下耐心的沟通:
我:我写东西还算比较字斟句酌,有些字去掉似乎不影响意义,但会影响语感、美感,有时也关乎语义的轻重。所以假如不是明显的错讹,要修改的话,可以先发给我看看哪。
编辑:基本有问题才会改的。
所谓的“有问题”,完全不是错别字之类的硬伤,都是不够一板一眼,正经八百。偏文了一点,不行;偏口语了一点,也不行;偏个性的,当然更要被改了。更有好多地方,改得莫名其妙,怎么努力去体会,也终究是没能体会出其中深意。
首印版本出来后,我都炸毛了,无法控计计几,跟编辑总编们强烈抗议,总算有点成效,到第二次印刷时改回来一些。但首次印刷的版本里那么多处被篡改的,后来也仍然没能全部恢复,始终觉得是个芥蒂。如今《大师们的写作课》发售已半年有余,也卖了八九万册了,趁着这些天有空,给大家从头到尾翻一遍,挑选几处典型的,做个澄清吧。不光是吐槽图一乐,很多地方我都会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应该改动。
1.页码:06
原文:文字描摹了美好的物态,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实生活因为有文字的呼应显得更美。这大约就是许多人存有对文笔的执念,抱有对艺术的向往的原因。人对于尘世的痴迷一至于斯。
改文:文字描摹了美好的物态,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实生活因为有文字的呼应显得更美。这大约就是许多人存有对文笔的执念,抱有对艺术的向往的原因。
删掉了最后的一句“人对于尘世的痴迷一至于斯”。编辑给出的理由是:不明白“一至于斯”什么意思,读者也看不懂。
其实我的读者水平挺高的,能明白“一至于斯”就是“竟然到了这个程度”的意思。就算不明白,这一句也不该删。心理学有个“peak-end effect”,说的是人们对事情的评判,主要来自于两个时间点上的感受,一个是巅峰时刻,一个是结束时刻。所以可见,写文章,结尾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出彩。而意义升华是很好的一种结尾方法,即,文章的结尾就是要高深点,玄妙点,这样效果才好。哪怕有点令人似懂非懂,也没关系。
2
页码:72
原文:若五明懂得这学理,稍稍强项,说是“要告”也非霸蛮不可……用了虽回家挨打也不辞的牺牲精神,一味强到阿黑,阿黑除了是用双手蒙脸一个凡事不理,就是用手来反搂五明两件事可做。这只能怪五明了,糟蹋了这么好春天。
改文:若五明懂得这学理,稍稍强项,说是“要告”也非霸蛮不可……用了虽回家挨打也不辞的牺牲精神,一味强到阿黑,阿黑除了是用双手蒙脸,就是用手来反搂五明两件事可做。这只能怪五明了,糟蹋了这么好春天。
这回被篡改的是沈从文的文章了,这一段出自沈从文的《采蕨》。“阿黑除了是用双手蒙脸一个凡事不理,就是用手来反搂五明两件事可做”,此句话没有遵循规范的文法,句式比较怪,但是读起来节奏是有趣的,像西南的山歌、民歌一样。沈从文常常有奇怪的句法,正是他文笔的妙处所在,文风的辨识度所在,编辑大概完全没get到点,理不通这句话,就把“一个凡事不理”给删了。
3
页码:154
原文:如今的我们,用泛审美的眼光看待历史,以文艺范的姿态活出人生。
改文:如今的我们,用泛审美的眼光看待历史,以文艺范的姿态活着人生。
“看待历史”是四个仄声连用,下一句的“活出人生”四个平声连用,这样子两句读起来,语感就特别好。当然我写的时候是没有想到这些的,写的时候只是很自然地觉得“活出人生”的语感更对头。“活着人生”,“着”是轻声字,一下子把对称的结构破坏了,把郑重的感觉丢失了。
4
页码:154-155
原文:因为这是一个感性浓烈而理性薄弱的人,没有能力在乱世中妥善安排生活,只要有可能躲避痛苦,再糟糕的决定她都无法免除。
改文:因为这是一个感性浓烈而理性薄弱的人,没有能力在乱世中妥善安排生活,只要有可能躲避痛苦,再糟糕的决定她都会义无反顾。
这一段说的是萧红经常迫于当前形势做出的糟糕决定,尽管心里清楚这不是明智之举。那当然是“无法免除”了,用双重否定,把那种勉强无奈的意味表达出来。即使编辑觉得“无法免除”太绕太怪,那也应该是改成“再糟糕的决定她都会做出”,怎么能改成个“义无反顾”呢。萧红虽然不强,但是也并不傻啊,“义无反顾”根本不合情理。
这里的技能点就是“双重否定”,它是非常好的调控语义轻重的方法。
5
页码:186
原文:当你喝了点小酒微醺时,谈了场恋爱沉沦处,道了声珍重黯然刻,那些字句就纷至沓来,漫天星斗一般装饰你的世界。
改文:当你喝了点小酒微醺时,谈了场恋爱沉沦处,道了声珍重黯然刻,那些字句就纷至沓来,满天星斗一般装饰你的世界。
为什么把“漫天星斗”改成“满天星斗”!!你们不是都依据词典的么,词典上明明有“漫天”啊!“漫天”,多么有诗意啊,为什么改成平庸的“满天”,我不理解啊啊啊!
写作要追求新意,追求变化,两个同义词,只要都属于常用词,应该优先使用出现频率略低的那一个。
6
页码:244
原文:感谢几百年前的文人雅伎们创出了昆曲摇曳多姿的声腔和身段,也多亏了汤显祖的旷世之才,偶涉曲场就贡献出《牡丹亭》的明艳辞采和动人故事,再加上笛声的悠扬,服饰头面的精美考究,灯光的辉煌……物色、声色、情色;视觉、听觉、味觉(我听戏都习惯带块巧克力吃),教人如何不轰然坍塌!师父们借由清修和苦行达到的境界,我竟以背道而驰的方式领略了一回。
改文:感谢几百年前的文人雅伎们创出了昆曲摇曳多姿的声腔和身段,也多亏了汤显祖的旷世之才,偶涉曲场就贡献出《牡丹亭》的明艳辞采和动人故事,再加上笛声的悠扬,服饰头面的精美考究,灯光的辉煌……物色、声色、情色;视觉、听觉、味觉(我听戏都习惯带块糖吃),教人如何不轰然坍塌!师父们借由清修和苦行达到的境界,我竟以背道而驰的方式领略了一回。
巧克力招谁惹谁了?怎么就不能在看戏的时候带着吃了?为什么要把“带块巧克力吃“换成“带块糖吃”,糖是你们家亲戚么,走后门了么。写作社群”的总舵群里大家讨论过这一句,有一位同学的话深得我心:巧克力有多层次的口感,有浓郁的余味,糖就是一甜呗,哪能比啊。
说到最后这两点,感觉又有点不能控计计几了。“漫天”改成“满天”,“巧克力”改成“糖”,都有一种“建国以后动物不许成精”的荒唐。这两处改动,尽管对句子的效果影响并不太大,但因为不明所以,更叫人不爽。
哎,身为文字Geek的我们,跟普通人类沟通真是太艰难了。想起大学里的一位老师,卓有文名,他给任何杂志报刊写稿,首要的条件就是“不可更改一字”。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一个空格的更改,都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大师们的写作课》满本的改动,足够舒师傅我触目惊心、耿耿难忘两三年了。而想到一年之后新书还要出版,又得和普通人类编辑有一番修改的拉锯战,不禁眼前黯淡,全身绵软,沿着抑郁的螺旋滑落下去……
王尔德说: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去掉一个逗号,到下午又把它放了回去。
普通人类说:活该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