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
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今日介绍北宋范仲淹的诗作。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最有名的诗文当属《岳阳楼记》,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日介绍的《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拉拉藤认为,大致写于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取道淮河,前往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在北宋景佑元年(1034)春,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
尽管是被贬睦州,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写下了《萧洒桐庐郡十绝》,与之相同时期,相同的心情的作品还有《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萧洒桐庐郡十绝》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
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
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
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
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
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
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
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
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是不是范仲淹在淮河淮安段时候所写,估计难以考证,不过范仲淹却实实在在的在楚州(淮安)任过官的。
这话还是从范仲淹小时候说起吧。
话说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谢氏改嫁朱文翰(时任平江府推官),范仲淹遂改名朱说(通悦,读[yuè])。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小“朱说”自幼形成自强不息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小“朱说”到长白山澧泉寺借读,每日仅以粥充饥(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史称“断虀画糜”或“断虀画粥”),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朱说”得知自己身世,前往河南应夭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朱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并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遭到族人刁难。他坚持己见,终复姓范,改名仲淹。
此后,范仲淹相继出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泰州任内,他与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李氏结成良缘,生三子名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他倡议修海堤,被调任兴化知县,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修筑捍海堰达180里。百姓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
天圣三年(1025年),37岁的范仲淹在兴化知县的任中,又获新命,改授楚州粮料院。宋时,东南每年要向朝廷漕运粮食六百万石,而楚州淮仓积米五十万石。范仲淹就是负责这个地区粮食的周转,所谓“监楚州粮料院”。这个官职可能看似不咋样,但是有权调用国库的粮草,为范仲淹修堰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宋史上,还有一位名人曾任过这个官职。北宋有位官员叫孙长卿(1004—1069),字次公,扬州人。仁宗时候,“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拉拉藤屈指一算,范仲淹于1025年监楚州粮料院,当时刘长卿21岁,不知道这两位是否有工作上的交接呢?假如是刘长卿接了范仲淹的班,那么“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的罪过是范仲淹的吗?或许这也是一个历史之谜。
以上部分配图和文字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