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之前,我们来看关于透明性最著名的论断。
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
——戈尔杰· 凯普斯《视觉语言》
如果读了关于透明性的第一篇文章,你会对这段话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不懂的话,请记住重要的结论——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
西方传统绘画讲究严格的透视和明确的视点,这种透视法就是限制我们同时只能看到一个空间的罪魁祸首。同时这种绘画往往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一时刻的某一个面貌,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全部特征,这和我们人认知事物的心理是相矛盾的,我们习惯了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和全面的空间里面去认知事物(简单说,你认识的一个人,在你的脑海里肯定不是一个肖像或者照片,他的音容笑貌你都无法忘却;或者说一个事物,在你印象中肯定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于是,这种透视画法和我们的认知存在不可“协调”的两难,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
假设你去画一个漂亮的花瓶,你只能看到花瓶的一个面,你能想到怎么去表现花瓶的全部呢。办法很简单,你可以把花瓶打碎,这样你就能看到花瓶的更多的面貌了。当然这个打碎不仅仅是空间,也可以是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看到花瓶在不同时刻的样子了。这种方法就很容易解决了前面的矛盾了,只不过我们在画一个事物的时候,没有这种“超能力”去打碎时间啊空间啊,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的智慧,巧妙的将事物的时间空间进行“打碎”(具体怎么打碎就不深究了,这已经涉及到绘画的技巧了……其实是作者无能为力……)。
到了这里,虽然你还看不懂立体主义绘画,但你已经明白了,立体主义绘画从特征上,它画的是一系列的碎片,这些碎片具有各自的时间—空间二维性。如果这些碎片只是简单的在平面上排列,那我们就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就简单的多了,可怕的是立体主义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自诩为“立体主义”的摄影师,让你去拍一个美女模特,按照上述的结论,你应该是这么做的:你会选取模特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拍很多张照片,然后再来几张局部特写,甚至更进一步你会选取不同时间(比如早上、晚上,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也可以是豆蔻年华)拍摄模特的照片,然后你讲这些照片洗出来,排列在一张纸上,当然聪明的你肯定会将照片进行缩放,不同大小的照片(重要的照片放大,不重要的照片缩小)组合起来更能体现你的艺术细胞。
立体主义大师看到这里可能就表示“呵呵”,“too young”,“naive”,他们之所以能给成为大师,高就高在他们的排列手法和处理手法更加高明。他们最简单的“玩弄”你的办法就是,将得到的碎片进行重叠排布,这些碎片相互遮挡、“残缺不全”,但是仔细看其中某个碎片,又能还原出它原来的样子,如果是看整个画面,你可能就懵住了,已经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看起。这里引入两个概念,深空间和浅空间,简单说如果一个碎片能够很容易让你解读它的全貌,它对我们大脑而言就是深空间,如果一个碎片因为太多其他碎片的干扰,你已经无法进行判断了,它对我们大脑而言就是浅空间。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体不同,对深浅空间的解读也就不一样,对一幅立体主义绘画的欣赏就不一样。一幅精心安排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大师会安排多种深浅空间的组合方式,他们的画没那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百看不厌才能成就经典。
下篇为大家带来现象透明性与现代主义建筑。以下是立体主义绘画代表作品。
△勃洛克——葡萄牙人
△格里斯内——景物
△得劳内——共时的窗子
△毕加索——单簧管乐师
(最后打个小广告,内容来源本人微信公众号:建筑不止。一个热爱生活的建筑师,以多样的视角,讲述建筑学背后的故事,介绍人情味的设计,漫谈建筑文化,分享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