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诉
城市太大,繁华太盛,那些破旧的街道或许只是城市小小的缩影,在高楼大厦间显得微不足道,可偏偏在这里我们可以寻到人世间最平凡的烟火气息。
钢筋水泥,霓虹灯下的繁华,很美,但与我而言,少了一种亲切的感觉,而那些有些破旧的地方,在我看来却充斥着生活的味道。
我喜欢大城市,喜欢大城市的繁华,但我更喜欢漫步在繁华城市之间有些破旧的街道,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光,走到了时光深处的日子。
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不经意之间的一个想法,用一部手机,每天在上班的路上发现美好的光影,她用一千多个日子的光影随笔,组成独属于她的视觉日志,诉说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故事,她是旅居北京的新加坡华人陈惜惜,一位纪录片制作人。
而《人在北京》一书则精选了她在2012——2016年期间用手机拍摄的北京影像。
作者陈惜惜的朋友在代序《第三只眼睛》一文中这么写道,“我始终觉得摄影分两种,一种是捕捉甚至放大转瞬即逝的美丽,一种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寻常。固然这都需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高超娴熟的技巧,后者更需要一种耐得住司空见惯的坚持和对那么不那么惊艳震撼的景象的凝视。而这,更代入了拍摄者对微凡尘世的悲悯关切。”
同作者一样,我更喜欢那些生活中的点滴寻常,更乐于记录那些生活中琐碎平凡的小事,那些充斥着生活气息的味道。
街头不经意的风景,却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动。
不似其他游客般轻松写意的老大爷,他骑车非常缓慢,很是吃力,只是因为他载着正在看风景的老伴;紧紧依靠,相互搀扶的同伴三人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知湿了多少人的眼眶;那些被遗落在胡同里的旧物家具,落满灰尘,满满的安静与美好……
作者陈惜惜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有张苍凉怀旧的味道。
她在接受《文艺生活周刊》采访时说道,她之所以选择黑白照片,是因为黑白照片能够很好地表现那种光影对比很强的画面,而且会有一种特有的孤独和沧桑感,更能表现北京特有的一种基调。
几年来,她反复走着一样的路,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她的摄影是纪实而又浪漫的,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存与美好。而《人在北京》就展示了她眼中的北京,或许不那么全面,但很真实。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这些小人物就如同海滩上的沙粒一般微不足道,可也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组成了这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或许微小,但不可忽视。
而《人在北京》这本摄影集所记录的一切似乎与往常的每一个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却又不一样,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瞬间,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正如北京这座城市一般变得很快,也许拍下的一个瞬间很快就会过去,来不及怀旧,就已经怀旧了。
陈惜惜说,北京就像一个我们找不回的原乡。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只是一种感觉,有人喜欢繁华的大都市,因为那里有记忆中的感觉;有人喜欢宁静悠闲的小城市,因为那里有心仪的味道。可是,不管是拥挤的步行街,还是破旧的街道,都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
不必因为热爱繁华热闹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喜欢怀旧街道自恃清高,不过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我喜欢陈惜惜镜头下平凡的北京,我也喜欢被先进科技包裹着的北京,我愿意在繁华的步行街里闲逛,但我更愿意用镜头记录平凡的街道,平凡的瞬间,平凡的人物。
平凡的感动,是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感动。
同样的路,却发现不同的风景,这是《人在北京》一书带给我最真实的感动。
愿你我甘于每个早晨都成为一个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