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快乐的愚人在工作。他们在一块开阔地上搬运砖头。砖头在一边垒好之后,他们再把这些砖头运到另一边去。就这样,他们年复一年、日如一日地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从无停顿。一天,一个愚人停下来足够长的时间,让他可以问自己,我在做什么。他想知道搬砖头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一刻起,他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做的事情。
而我,就是那个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搬砖头的愚人。
以上是一条自杀遗言,是绝望的灵魂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在自杀之前写下的最后的话。这条遗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我们引入一个实际上生死攸关的问题。
这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无意义感”的开头一段。
书中还提到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不仅是个大文豪,还是个大富豪,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意义所折磨。
他质疑自己的富有。他拥有六千亩地,三百匹马,可那又怎么样呢?为什么要写作?“好吧,就算我能够在名气上超越果戈里、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超越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那又怎么样呢?”他问自己为什么要管理财产?为什么要教育儿子?
“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步,都让我愈来愈接近悬崖,我很清楚地看到,前方什么也没有,只有毁灭。“
“在我人生第五十个年头,这个所有问题中最为简单的问题,这个潜藏在每个人——从未成熟的小孩子到伟大的智者——灵魂的问题,开始让我考虑自杀。”
“我现在所做的以及未来所做的事情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我的整个生命能够带来什么结果?我为什么而活?为什么我要有所欲望?为什么我会做事情?我的生命中是否有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不会被不可避免的死亡摧毁?”
其实这种生命的无意义感,很多人或者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只是纠结程度不同罢了。
前段时间认识一位朋友,她毫不避讳的阐述了自己的困惑。近两年她始终处在一种生命的无意义感。她突然怀疑起生命的意义,怀疑她所做的一切事物。为什么活着,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找不到意义,她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不如死去。
我在25岁刚工作不久后,有一种明显的感受,不管在哪种环境下,必须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发觉我在这个地方没了存在价值,就会主动退出。就像一颗螺丝钉,或者老化不坚固了,或者干脆就是多余的。
以至于后来的很多年头,我都在寻找一种生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种感觉让人很痛苦。与那位朋友一样,做什么事都觉得是没意义的。
尤其在前些年,属于我的时间似乎只有短暂的出租车时间。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踏进出租车后座,摘下面具。那一刻我喜欢盯着车窗外快速经过的树干,因为它们不介意我的表情是否好看。
我的周围,像有千万只小虫形成一个巨大无形的遮罩,从身体的四面八方袭来、弹回去、袭来、又弹回去。
就在那一刻,烦恼也随即而来。工作为了什么?为了赚钱?即便拥有了巨大的财富,那又怎样呢?满足了物欲又怎样?有了名气又怎样呢?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最终我不还是要消失在这个世界。
悲催的是,十几分钟后很快到家,在进屋之前,我仍然需要像去上班一样,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重新拾起面具,好不让家人为我担忧。
这种感觉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与朋友们尽兴的狂欢之后,烦恼会双倍返还。才意识到,这种来自外界的刺激不是真正的快乐。以至于后来,这种快乐我不敢要。因为那之后,我比孤独更孤独,比沉重更沉重,比虚空更虚空。整个身体都被掏空,犹如行尸走肉。
我不知道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无意义感,让我产生了恐惧、抑郁。活着没意思。
庆幸的是,每当生活陷入绝境时,我的“反弹机制”就会蹦出来,寻找些别的什么,让自己脱离这种痛苦。为了让自己感觉在活着,我会像阵风一样不断吹吹停停,不断用新鲜感来刺激自己,新鲜感就像麻药,可以让你暂时忘记疼痛,蒙蔽无意义。
这种感觉直到我尝试画插画才有了实质性改变。终于体会到了一种不问究竟的纯情状态。不再想问我画这东西为了什么,意义在哪。继而也失去了攀比心,我画的够不够好?有没有创造力?即便不够有创意,我有耐心一点点的练习。而不是像从前,功利心总想让我一口吃个胖子。
与这些相比,最重要的是一种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它俘虏了我的心。烦恼的时候想画,痛苦的时候想画,快乐的时候还想画,我把喜怒哀乐全部融入画画的那一刻。那种感觉是轻松的,可以忘记世间一切烦恼,忘记你所询问的意义。其实那些询问也是无意义的。
尽管去做,别追寻意义。这种体验在我成人之后也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8岁第一次提笔画画的时候。那时候可以不问究竟的画,彻夜的画。后来为了学业放弃了社会认知中这种无用的东西。可最后,还是需要这种无用的东西来拯救自己。
面对无意义感,托尔斯泰的内心是脆弱的。生命的尽头就是毁灭,这毫无征兆。他不知道所有的意义只为当下的存在,就像昙花一现的惊艳。
面对这种困惑,林正碌老师「请参考一个虚无主义者的眼泪」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概括了何为生命。他说:“一切终究过眼云烟,但我不会放弃那每一次爆发的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