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犹太经典《塔木德》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矛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似乎,我们很容易找出反例。
比如一个把《三国演义》读过100遍的人,没学过英语,然后直接拿来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来读,我估计,他马上读懂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再比如把高中数学和物理课本读一百遍,直接去读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或者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完全读懂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因为这中间有知识的鸿沟,比如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这些数学知识还是空白。
自然科学这种东西,特别像大厦。地基不行,上面真的是上不去。它的逻辑链条太严密。世界上那么多顶级的大脑,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反反复复的争论、论战、论证、检验凝结出来的这些东西沉淀下来,就像钢筋混凝土那么牢固。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飞机高铁、电脑电话的基础就是这些东西。
虽然如此,但同样是两个高中毕业生。一个人高中数学物理只学了两三遍,另外一个人真的认真读了100遍。我相信,后者读懂爱因斯坦、冯诺依曼著作的概率会远远大于前者。可能会大上一百倍,乃至上千倍。
如果他用同样的做法,把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费曼物理学讲义》等必要的相关领域的名著,再读上100遍,然后再按照同样的做法把《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再读上一百遍,那么,这个人不但很有可能读懂那些高深莫测的科学著作,而是极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同理,那个把《三国演义》读了100遍的人,如果我们不要求他立即读懂莎士比亚,而是给他时间,给他查字典的时间、请教的时间、学英语的时间,那么,只要他这样去读莎士比亚,一遍又一遍的读个100遍。那么,这个人不但能读懂,而且极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甚至是国际高手。
为什么?
因为任何著作都是由词语、句子、图片构成的。难道还有别的吗?
教育的畸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类社会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重复”的力量了,没有多少人相信书多读几遍就会懂的更多懂的更深,没有多少人相信“熟能生巧”了。
人们把祖先的智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是当成了比喻、比方,最后终于当成了励志和鸡汤。
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应该理智的去认知,什么是“努力”?什么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应该有的基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