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有个大书柜放在了我的房间,我从小我就爱翻看里面的书籍,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等,还有各种杂书。初中时期就一直在看三毛老师的书,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她的书特别的真实,经历奇特又有趣,百看不厌。三毛老师是自由的,更是倔强的。当时对我影响很大,觉得三毛很酷,人还可以这样自由的活。
到大学的时候看了林语堂的书,喜欢林语堂老师的那份淡然,也喜欢他做学问的态度。看他的文字总能想到在古朴的中式老宅里,他挥洒着毛笔,窗外是院子,楼下是妻儿。
毕业了,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中知道了梁文道老师,梁老师给我的感受是博学,说话中肯,中肯之余又很犀利,是明白人说明白话,不说场面话,废话、虚话,是让人信赖的学者。读了梁老师的《开卷八分钟》节目编成的书《我读》,很是喜欢,梁老师说话浅显易懂,很多时候说出我们心中真实的顾虑和疑惑,从推荐的书中摘录的语句都恰到好处地反应了梁老师要表达的,告诉读者的主题。
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2008年的时候读到了李欣频老师的好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由此,我的很多思考与困惑都被整合和翻新,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人生指导书一样重要,我反复阅读,由此书衍生出了电影、音乐、书籍的深度阅读,甚至至今,读书对我而言,仍是取之不尽的,欣频老师将很多精华都整合在此书中,由此才真正延伸出了我的树状阅读脉络。
但遗憾的是,梁老师没有微博,而李欣频老师微博关注量也不是很多。我很困惑、失望,这些敢于发声的好作者,为何关注的人不多,仍是小众的。这让我不禁感慨,相比于喧闹哗众的人而言,这些真知,这些实在的文化人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难道这些让我钦佩的作者学者在大时代环境下竟是小众?为什么人们宁愿去八卦,也不愿意真正倾听真知、先知、新锐的声音。这不是时代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通病,我们渴望真理,却又抗拒真理。
之后阅读了《钻石途径》系列书籍,我看的是胡因梦老师的译本,翻译的很好,由此开始了解胡因梦老师。非常喜欢胡老师推荐、翻译的书籍以及她的人生智慧。她对女性说:“寻求根本价值、探寻真知”“祛除依赖性”“找到个人创作方向”都是真知灼见,很受用。她提出的“养生要在个人经络学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我们能否与我们的身体相处愉快”、“重点不是积极思考,而是无为的、不刻意的反观自照自己起心动念的模式、习气、性格模式”、注意内观、瑜伽、灵修等等对我启发很大。由胡因梦老师开始又知道了克里希那穆提,看了很多他的著作。
《阿纳丝塔夏》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本特别重要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连结,让我看到了人类原本就有的智慧与力量以及我们本来该有的模样。“阿纳丝塔夏躺在草地上,双手打开、掌心朝向天空,幸福地闭上双眼”,特别是她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大自然的相处都让我觉得很受启发,由此,我意识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除了去登山、去郊野,我们好像并不了解大自然了,从了解一颗种子开始,我想重新认识大自然,重新和大自然做一个连结。
欣频老师说,未来的科技是美学和灵性的结合,尤其是美学素养特别重要。最近开始看蒋勋老师的著作和蒋勋老师的一些节目。《蒋勋说红楼梦》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特别喜欢蒋勋老师的解读,也特别喜欢蒋勋老师的一些态度,那种平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学的哲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很多人不是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而是没有了发现美的心。
每一本书,都能带给我惊喜,每阅读一本书,就像开枝散叶一般,推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大门,继而继续研究,想多了解一点,再多了解一点。我的这棵树状阅读脉络也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力,渐渐长成了一棵扎根我心底的树,开枝散叶,越来越茁壮,而我也与这课树一同成长,每一本书都有我成长的痕迹,书里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而树的成长也会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