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单位见到了大学期间对我非常好的老师,她也是我当时在校合唱团时的团长。这两天她率学校民歌团来演出,之前就约定好了一定要见一面。晚上在他们的演出场地找了一圈没找到,凭借是自己的主场,断定应该在舞台和观众席附近。
果不其然,我远远地看见了她在舞台侧边跟学生认真交代事情。多年未见的师生情真的让我很激动,我快步又轻声地走上前去,还有两步远时她抬头看到了我,我直接冲上去抱住了她——那种温暖的情意仿佛让我又回到了母校,回到了上学期间的日子。
在后台寻找时,就不时发现学校的熟面孔,但自己也不敢主动上前打招呼——因为以前在学校也不太善于跟老师打交道,所以基本上都是我认识人家,别人对我可能就是眼熟或者有印象。包括见到恩师后,她带我到后台见几位这次一同带队来演出的老师,我也是感到很尴尬。好在毕业至今,略微比以前显得主动了一点,学会了用微笑来化解(原来在学校里,见到一个系或者我认识的老师时恨不得绕着走)。其实心里也知道这样对于人际交往非常不利,对已经工作了两年有余的我来说,体会更加深刻。但自己不知道是固执还是怎样,总是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不愿意做出改变。
我给大部分老师的印象基本都是听话、懂事、认真的学生。自己也会认为,经常围绕在各个老师身边的,都是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懂你的人是不需要那么无时无刻引起别人关注的。说实话,现在看起来自己当初的认知,应该是有些偏激的。也许维护感情并不意味着你是溜须拍马,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让老师更喜欢你,更了解你是怎样的为人,其实不也挺好的么。
所以上学期间,跟某些同学的反差就体现在:可能双方在老师心中的熟悉度差不多,但别人就会有很多老师的微信,左右逢源,而我基本都没有;换到现在的工作状态上,自己平时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是领导都不知道,有事情的时候就先向你发难,甚至觉得你不是很辛苦。这样一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其实问题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是不是过于自命不凡?总看不惯其他人的做派,总认为自己的是何理的,别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不是太妄自菲薄?自己总是怯于跟老师、领导进行直接沟通,恰恰就此丧失了许多机会。在部门内部进行的多次会议中,领导也经常会敲打我们几个职场菜鸟,不仅要能做,还要会说。别做无用功,别当闷葫芦。这几句话也许会对我受用终身,但我也清楚,要想彻底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认知思维,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在大学里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可以影响你后半生对各种事情的判断和决策的。我们彼时身在其中不自知,不以为然。但在整个大学期间你经历的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都是能影响你逐步建立三观概念的关键因素。正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能在校园生活中有心积累,会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走的更远更顺畅,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总说要用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慢慢觉得这些我们接触了很久,但从未深入分析和认真体会到的政治思想理论和哲学思维,也会是帮助我们逐步走向成熟的有力武器。
后记:最近每天都是11点下班回家。一开始还不知道写什么,觉得一天没发生什么值得写的事情。现在头脑冷静了、话题打开了,才发现原来从与恩师见面这样的小事中,也能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以小见大,也是锻炼写作思维的一种模式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