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语言学家周有光,高寿112岁,堪称最长寿的文化老人。
周老的一生可谓丰富充实:
50岁以前他是个银行家,全心全意搞经济;
50岁以后,在“知天命”的年纪,却偏偏跨到文科的语言学去;
82岁他依然笔耕不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 100岁之后还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周老的养生经非常简单:作息有规律,食物清淡,心情愉快。
面对年龄问题,他笑着说:
“老不老我不管,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的,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位老人,那就是被称为国宝级医师的日野原重明先生,即使在体力不支,与轮椅为伴的日子里,依然没有停止工作。
他抓紧任何时间写作,在忙碌的工作间隙,甚至在旅途中,他经常用一种小型平板桌子支撑,在上面写随笔、诗歌、俳句,因为工作安排的太慢,过度劳累导致做恶梦,这也引起了他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一切不可太满,工作安排的太满也会损害身体。禅宗大师铃木大拙老师认为: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老先生受此启发,决心以一颗柔韧的心来面对一切,不再强求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
老先生的“尝试创造新事物”和做“新老人”的这种生活态度,让人敬佩。虽然年迈,但并不像普通老人那样,习惯依赖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指导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永远对未知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始终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永远做新的事,就永远不会老。
老先生以“新老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当他感觉体力不支时,听从了孩子的建议,坐上了轮椅。
他感觉放低了视线以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作为医生,每当遇见躺在担架床上或坐在轮椅上的患者时,都会弯腰跟他们说话。现在自己坐在轮椅上和医生护士们交流时,开始仰头和他们交流,被来来往往的人俯视,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虽然,偶尔会感觉很沮丧,但是他也坦承面对自己这件事,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告诉家人朋友和患者。
#笑薇读书营# #笑薇书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