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边玩边学》拿到李欣频老师的这本书时,当时脑子里就一连串的问题和思考:这本书的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边玩边学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呢?去同样的地方,参观同样的艺术展,看到同样的事物我会写些什么呢?读过后能给到我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
翻开书,作者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博览群书的学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便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写下感触,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一
如果生命是一条滔滔向前的大河,那么我要在这个每天24小时的时间流中,尽可能地安排各式各样的浏览与停驻点,因为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所以我会大幅度地扩充生命的幅员,每一趟创意之旅就是新的生命支流的汇入与延展,我的流域越广,我生命的弹性与可能性就变得越宽阔无际,等我完全分不出哪些是源头的水、哪些是汇流进来的水时,我就能与浩瀚无边的大海合二为一。
都说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用这个时间做的事情不一样,所以生命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各不相同。谁又不想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尽可能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呢?毕竟来了这一世总得在走的时候能够让生命相比来时多一点东西吧。
那么去旅游吧,去阅读吧!当两者不能兼得时,肉体和灵魂让其中一个先在路上。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是我觉得即使要去行万里路也一定要读尽可能多的书,不说破万卷,总得有一定量。不然回来,发到朋友圈的永远都是那句话:“xxx真好玩啊,我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配上几张自拍照。而李欣频老师告诉我们的却是:
这11个国家让叛逆的我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二
创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凡的独特之处;旅行也不是远行,而是即使在家乡,仍能如第一次到访的游客般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创意之旅的重点就在于你用怎样的眼光看到怎样的新世界,与你去了哪里、去了多远、去了多少国家完全无关。
这段话又一次的给了我新的启示,创意并非是因为一份职业的命名而存在,而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这样一份职业的诞生。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创意和旅行,它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回想一下,这样的一种状态,常常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天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总是能够发现事物的细微不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即使带着他们去同一个地方,公园,博物馆等等,他们仍然会兴致勃勃,不亦乐乎。
孩子般的那份童真与好奇,也正是时间给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平等的礼物啊!这份礼物你还珍藏着吗?
三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狂欢当下。
胡安.穆尼奥斯说:“A room where a future forever to come, never take place.”
(未来永远都会来到,但从未在这里发生。)因为“未来”一旦发生了就变成了“现在”,就再也不能称为“未来”,所以“未来”永远会来但始终没来。
所以说昨天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活好现在才能把握未来。活在当下,才是最实在的。
满世界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事物的本质总是极其的一致。
即便是旅行,没有一个时间,精力的把控你无法玩到尽兴吧。何况个体崛起的新时代,你我怎么不要去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做规划和管理呢?
四
由一副作品透示出的哲学道理:
大部分人都对高墙上的窗外蓝天有着羡慕与追求,这窗可以隐喻为电视之窗,由媒体所建构出的一种成就与自由的梦想,只有少数人不去跟大家关注同一个目标,他只关注自己、端详自己、研究自己、开发自己......于是他玩出了与众不同的游戏规则。
以前我不懂,当自己迷茫无助,彷徨时总是向外求,求方法,求答案,而往往得到的总是一套套无法落地的理论,亦或是当时喝下肚的一口鸡汤,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就是一头迷雾。当某一天,遇到了良师指路说:一切问题的答案源于自己,你要不断向内看,和自己内心对话,问问自己你是谁?你来这里干什么?你要去往哪里?怎么去?每天不断地重复着,并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当你一遍遍的不断向内挖掘着自己时,答案便会慢慢呈现。也许过程会有些让人痛苦和艰难,但是当你真的看清了自己之后,加上坚持不懈的行动的付出与实践,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和你所要达到的都将向你涌来。
人生之路就是不断自我探索之路,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结果都会是殊途同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