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一天后,西安交大在读博士生杨宝德溺亡灞河中。据了解,杨宝德生前系西安交大药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今年28岁。据警方调查,已排除刑事案件,杨宝德是自杀身亡。
在外人看来,杨宝德顶着名校博士研究生的光环,让人称羡。要是没有自杀,杨宝德将会和女友准备出国、结婚,也许两人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杨宝德却选择了一条人生不归路,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不断求学攀升,要经历多少艰难曲折,才能达到杨宝德28岁西安交大硕博连读光辉的人生履历?!
但上博的痛苦在杨宝德看来,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外在光环所带来的的傲娇资本。他被强大的精神压力所侵蚀,一日一日,走不出,看不透,只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让痛苦远离。
生活不易,死却如此轻易,生命真的轻如鸿毛。
杨宝德的轻生,其实是有先兆的。
早在2017年5月,杨宝德就想要自杀,据知乎专栏文章中记录杨宝德的一番话:“上博后的第一年我就想过自杀,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让我看不到希望,当我站在阳阳国际31楼的时候,我没有生念,回头,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不起一些人。无论怎样,我既然选择了读博,所有该承担的都得自己承担,好的坏的都得扛,我已然无路可退。前方路途坎坷,自己选择的路,爬着也要走完。”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杨宝德有轻生的念头,也依然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然而,杨宝德还是没能爬着走完人生这条路。
冬日里的灞河,寒风刺骨,冰冷渗心,没有绝望到极致的人,没有勇气来那样的纵身一跃。
人们不禁会问,对于一个年轻、拥有博士学历的高材生,为什么这么急于告别人世,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怎样痛苦的心路历程?
是什么导致他有死的勇气,却没有活的希望?
据报道,杨宝德不堪其博导周老师的批评指责和长期的人格侮辱,在出国无望、学术无果的精神压力下,做出了轻生的行为。
杨宝德本来是想考个英语资格证,在博导周老师的帮助下出国留学。
岂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博导周老师一再阻挠,给予他各种批评指责和苦力活干,让他不堪其辱。
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是“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只有自己内心强大了,博导的一句批评,也许只是一句刺耳的噪音,在钝感的人身上,起不到丝毫损伤精神的作用。
但对于杨宝德,却是生命不能承受其重的精神打击。之所以会遭受打击,是因为出国、出学术成果对于杨宝德而言尤为重要。
相比较一个人宝贵的生命,学英语、出国、搞学术都是人生的附加,当你不在乎它时,它又怎么会伤着你?
有人会说,这是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标配。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也不是所有都能过上所谓的标配人生。谁又规定博士研究生就必须要出国、搞出一些学术成果来?归根结底,是世俗的成功学从内心已经彻底绑架了杨宝德,让他钻了牛角尖,“想不通”,说白了就是“扛不住事儿”。
所谓“扛不住事儿”,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挫折商太低。
挫折商又叫逆商,是美国著名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来的。在保罗斯托茨看来,一个人的挫折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控制。风浪来临时,你能否有效控制住事情,不让其失控。
第二:归因。你能否正面挫折,找出失败之因,承担后果。
第三:延伸。你能否有效控制出自己的情绪,不让某件事情的恶果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耐力。有的时候,风浪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你能否坚持下去。
显然,从杨宝德的自杀轨迹来看,他的挫折商很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失恋、失业、失婚、生重病、人际压力、遭遇意外......正是经历这样一些挫折,才让我们的人生日渐变得丰满和坚毅,也不断提升我们的挫折商。
在挫折面前,有些人变得百毒不侵,有些人却一针见血。比如杨宝德,就没能经受住博导周老师的精神折磨,选择夺路而逃,以死解脱。
作家连岳在评价深圳中兴员工欧立新自杀事件时说:人生的路非常漫长,这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提高我们的挫折商,用当下最流行的佛系人生方法论指导人生:看破、放下、随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尽人力,知天命。
好好活着,死不要想,因为总会来的。
况且,我们会死好久。
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