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磊磊
最近一段时间读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而今天外面又在下雨哪儿也去不了,就在这里码了一篇文章。最开始认识《浮生六记》的时候还是当年背到崩溃,后来慢慢遗忘的初中所学的一篇叫做《童趣》的文章,现如今只能够背出文章开始的那几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前只是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近读了之后了解更加深刻。众所周知,《浮生六记》说是六篇,现如今仅存四卷,我读完之后又去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看到一段很好的话,摘录如下:”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我在想我整本书看完了,对这句话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啊,原来我看的这本书只有六卷中的四卷,而遗失四卷是没有的,而这段话是出现在第六卷《养生记道》中的。“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前四卷中,除了《坎坷记愁》,剩下三卷都是谈论生活的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展现了典型的中国文人审美生活情致和闲逸情怀。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由《浮生六记》书中可知,作者生于乾隆二十八年,时值太平盛世,生在一个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里,住在苏州沧浪亭畔。曾感叹苏东坡的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感慨苍天厚待以及逝去的时光,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就有了这本《浮生六记》。
这本书共分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其中后两卷已经遗失),书中作者把《闺房记乐》放在首卷,并说出了自己的解释,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卷首。
《闺房记乐》中讲述了沈三白与妻子芸娘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芸娘四岁时丧了父亲,但是自小聪颖明慧,小时候学说话的时候,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年纪稍长后,女红习得比较娴熟,就给人家做一些针线活补贴家用。自己还学书认字,闲暇时还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的句子,可以说是蕙质兰心了。两人相遇时作者就对芸娘一见倾心,遂定终身。据记载,沈复染天花后,芸娘曾吃斋数年。婚后二人的一次小别,作者描述“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侯,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可见其二人恩爱有加,除此之外的还有志同道合,他们都对恬然自适的生活比较向往。但是看似美满的生活,却受制于封建大家庭的因素,芸娘曾被两次逐出家门,第二次的时候芸娘已是重病在身,在被逐出家门的情况下,沈复无奈使其十三岁的女儿给人做童养媳,儿子被送去学经商,书中的那一段描述真的是生离死别,看到是画面感很强,你读到那段肯定眼前会浮现出当时的场景。同时也正是这种感情上的经历,使得《浮生六记》在这一方面描写的可谓是字字含泪,也真正传达出了最真实的情感。
《闲情记趣》中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乐事,刻画了作者与妻子芸娘日常生活中的雅趣,谈论了一些养花寻石,和如何布设园林的细节,可见沈复也是一位动手动脑实干型的,不像其他名家只是赏花并作出一些评价。
《坎坷记愁》则记载了作者与芸娘的悲凉凄苦、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也是《浮生六记》中最为悲戚的,全卷读起来哀婉凄凉,催人泪下,整卷虽无“愁”字,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愁云惨雾,愁怀满腹。该卷讲述沈复夫妇因为家庭琐事触怒于亲人,“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所讥”,不得已外出奔波的一段凄惨故事。文中讲述了沈复外出要账时的艰辛,还有看到家里越来越无法生计而卷着家里东西逃走的阿双,此时的作者真正意识到处家人情,没钱不行。面对所遇的种种坎坷,沈复不禁感慨“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
《浪游记快》则描绘了作者当幕僚时在外游览名山大川的豪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审美的独特之处。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描述,可以买本书看一下。
最后两卷一时还没有看,读的是纸质书,由于这本书最后两卷没有所以也没看,虽然最后两卷是伪作,有时间也要找来读一下。
对于此书,许多学者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林语堂先生非常喜爱这本书,“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恬淡可爱生活”,并且称赞陈芸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所以推荐读一下这本书,其实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有多好的文笔,而在于其中所融入的真情实感,以及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