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路过这片城中村是在冬天,还没开始拆。
村庄早已经城市化了,横竖交叉的广告牌,稠密得像家家户户都趴在二楼的窗户上,举着牌子列队迎宾。简易房门前挂着个灯牌,上写着李大夫诊所。“名烟名酒”小超市里坐着看店的是个新婚的小媳妇,间或抬头瞧一眼路人,低头接着玩手机。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的门面都是一间小屋子,店主饭上得快,顾客吃得快、走得快,生意显得散散落落。炸蓝莓薯条的、沏丝袜奶茶的摊位更小,像一只只海里游走的单人船。
偶有一个悠街卖烤红薯的,一声吆喝,就打破了冬日下午的沉静。
第二次路过这里,已经开春了。
天下着小雨,十字路口的红灯被初春的雨水浸出了重影。村庄开拆了,路被围起了一部分,堵,公交车不停地按喇叭。因着周围的楼铺纷纷倒塌、黯淡,路边那间不显眼的无人售货店像一只鹤,慢慢从芦苇荡里站了出来。夜幕拉下,无人售货店亮起了灯,像是在为一片漆黑站岗,在一片机器轰鸣中,神秘得像个时光穿梭机。
第三次路过时,柳絮都飘满全城了。
城中村已经像个与世隔绝的小城,那用生锈的蓝色铁皮围封起来的出口像与外界唯一相通的城门。铁皮破旧了,咧着嘴,行人看得见里面的树,树上的花照常孕育着果实。一个醉汉把自行车停在铁皮下面,拉开架势要开爬,他的同伴拉住他,喝他。那样子就像小孩子踩着凳子,想探探衣柜顶上藏着的糖盒子。
入秋了。
等红绿灯的档口,几个骑自行车的小孩子忽地停下,手够着车把,脚支着地面,问去一个村庄的路怎么走。名字听着耳熟,哦,原来就是路过了几次的那个。
小孩子都胖嘟嘟的,翘着上嘴唇,眼睛眯成缝。他们说从古玩市场一路骑过来,迷路了,找不到同学的家了。
一个暑假没见了,唱着歌,骑着车,还够不着车把,就穿梭城市去寻找好朋友的家,捶一下肩膀,问候一下。
在机器轰鸣声中,人在默默无声地穿行,身处看不见的同一片背景中,行走在看得见的不同的轨道上。
不禁透过城市里的幽幽光芒驻望。
那天下午,小胖们应该找不到他们同学了。他应该是搬进新房子里了,还没来得及告诉他和他。
文/雪窗帘
2016.9.2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