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形象

我在大理石中看见被禁锢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

——米开朗琪罗


个体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与他人建立安全型联结和保持连贯、完整的自我意识就像是硬币的两面。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认知封闭性,这会限制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似乎会为了保持对认知的控制而忽略来自他人的安全感信号,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会对积极的信号做出有损于创造力的反应,比如在回忆幸福往事的同时不太信任其中的安全信号。就自我模式而言,逃避型依恋的个体似乎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置于参与任务之上,因此他们很难承认错误并修正决策或计划。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一直与自我挫败的信念作斗争,因为他们担心被拒绝,所以会减少对目标导向行为的参与和投入程度。

不安全型依恋通常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相关,尤其是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展有关。

鲍尔比提出,通常来说 “临床症状应当被理解为健康反应的无序版本”。退缩和固着可以看做是面对不可能或危险情况时的功能性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脆弱是压倒性的。当个体无法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回应时,很容易被触发出来的愤怒和过度警惕同样也是功能性的反应。当这种反应变得普遍且无法修正时,就会出现混乱。

就抑郁而言,鲍尔比谈到了体验到丧失感后的“混乱”,并指出当这种混乱与无助相结合时,似乎就会引发抑郁性的反应。在他看来,最好的保护因素是“能力和个人价值”感。他进一步阐述,抑郁的个体通常用四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即孤独的、不可爱的、不被需要的和无助的。

这些模式在焦虑中也很常见,尽管极度焦虑也可能像抑郁一样导致麻木和无法行动,但焦虑障碍并不像在抑郁症中表现的那样,会有积极情绪的丧失,更常见的是焦虑体验和对威胁的敏感。焦虑型依恋带来的对拒绝的敏感性和相关压力也能预测抑郁。焦虑的功能是警告我们潜在的危险,并触发保护机制,因此它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如果警笛太响,而且警钟长鸣,它就会变成一种一直存在并自我损耗的状态,变成一个问题。

焦虑障碍的四个关键成分是:

1. 频繁而强烈的消极情绪,且个体对这种情绪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

2. 对警示信息的处理存在偏见,且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或矛盾情绪(也见于抑郁症)。

3. 用回避策略来处理情绪,用压抑策略来处理消极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是无法控制且无法忍受的。不幸的是,压抑会产生反弹效应,会增加或维持消极情绪和生理唤醒。回避阻止修正体验的发生,并矛盾地使我们对正在回避的事情敏感。担心或强迫既可以作为回避焦虑和抑郁所带来痛苦的方法,也在习惯性的回避中被维持。

4. 对恐惧体验本身的消极反应——对恐惧的恐惧(尤其是在惊恐障碍中)。对消极体验的解释会影响消极体验本身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后果。对焦虑的敏感会增强对威胁或危险的觉察,强化型的归因可预测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作。

一般来说,如何处理体验是很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如何对待焦虑或低落的情绪,而不仅仅是关注消极情绪的频率。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中,对消极情绪的解释和回应往往适得其反地强化和维持了消极情绪。消极地看待和处理痛苦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反馈循环,会导致进一步的痛苦。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苏珊·M.约翰逊 | 微信读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