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 Seal cutting, seals and calligraphy aesthetics
书画印章的功能
印章在中国画中起着均衡画面构图,丰富画面效果的功能。
一幅完整的中国画,除了题跋之外,必要有印章。
按印章篆刻的阴阳,可分阳文章(朱纹)和阴文章(白纹)两类。
就印章在画面上的位置而论,又有引首印、具名印和压角印之分。在一处连盖两印或两印以上者,一般上边的印略大,下边的印略小,上边是阳文,下边是阴文。
钤印,盖图章,是完成一幅书画的最后一道工序。
我国传统习惯,常用盖图章,来表示明守信约与郑重负责。
画上铃印,除了表示这种作品为某人所画的标志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
在白底的纸上,黑色的画迹中,盖上一方深红色的精美印章,能够使画面相映生辉。
中国画家常拥有各种印章。让印章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常用印章有:
1.名号章 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2.压角章 亦称画角章。可根据画面需要,用在画的左下或右下角。压角章比名号章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朱白文不论。内容可以是格言、警句,统称闲章,如“师造化”、“得山水趣”、“江山如此多娇”等。也可以用斋馆名,称为斋馆章,如文征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等。
3.引首章 多为长方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根据画面需要,用于题款开头二三字的右侧,故称引首。内容与压角章相似。
国画山水作品,图章位置与落款有关,确定落款位置后,在款后空一个图画位置加盖印章。如果是阴阳两章,两章间亦空-章位置,但笫-章与款位置空两章位置为宜。若是穷款式仅盖-章要考虑整个画面的部局与平衡
中国书画作品上,印章除用于鉴别真伪外,还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认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印章佳者如画龙点睛,使书画作品增色增辉。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荷花倒影》图,画艺十分精妙。夏日池塘水面上荡起粼粼波纹,半开的荷花倒影在水中,小蝌蚪争相戏影。一方“木人”(画家曾为木匠,故名)朱红印章,正好钤在荷梗和倒影之间的空灵处。说明大师不仅题跋讲究,而且善于押章用印,使其与整个画面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明代唐伯虎的《枯槎鹳鹆图》,画面上有一株蟠曲少叶的枯槎,栖着一只翘首鸣叫的鹳鹆,构图简雅,笔墨不多,右上方和左下方均为空白。右上方题诗两行,落款后押“唐寅”名章一方,黑红相映成趣;左下方空灵处补钤压角章两枚,与名章遥相呼应,形成对称,使构图稳而不板,静中有动。
一般来说,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在构图上能起到均衡稳定的作用。
也有些书画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环境、身世情趣,及作品表现内容、风格,在其上押盖别号、雅号等印章,可使人产生联想。
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籍贯湖北襄阳,所以其作品常加印“襄阳漫士”、“楚国米芾”等图章。
元代赵孟頫,居处四面环水,其作品常钤“水晶宫道人”印章。
而齐白石常自称“三百石富翁”,指其拥有三百枚石印,并以此而自豪。
所以,书画作者大多根据自己的追求、作品出处、内容品位等选钤印章,如“江山多娇”、“大富斋”、“清雅斋”、“幽谷居士”等图章。
篆刻、印章与艺术审美
“篆”字,古时写作“瑑”(zhuàn),从玉字旁。
凡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
学习篆刻,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铜鼎器铭文、秦砖汉瓦、封印、竹简、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
印章中印文、章法、刀法互为映衬,构成整体书画欣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章的出现,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印章的功能是实用的。
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跻身于审美领域。
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有分工。明代文彭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直接创造;实现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
篆刻,以纯艺术身份,参与到我国书画的审美历史中。
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官印、吉语印、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因为由此可窥知作者的艺术天赋与艺术修养功力。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邓如石,清代碑学书家。 倡导“以书入印、印从书出”。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 “字划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
“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用刀既不同皖派,也不同于浙派,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刚健婀娜的风格。这方印章,无数的篆刻家临仿,以各自独有的风格技巧,向这方印章致敬。
篆刻印章的历史渊源
印章始于何时,史界仍无定论,最早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董家董浚在其《邺中片羽》中著录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颗铜质印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 年历史。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用篆书刻成印章称为“玺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元朝末期,画家王冕发现花乳石可以入印,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明代,绘画大师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发现青田“灯光冻石”可做治印材料。
明清以来近500年间,篆刻艺术流派纷呈。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齐白石的印章,“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中国印章的质料,一直以铜为主,而帝王公卿则用玉质。
铜与玉,需要由工匠慢慢铸碾而成,制作不方便。
元代末年,开始用刀刻。文人们在印章侧面刻上一些可咏可读的诗文,来描写刻印当时的景况,或刻上作者姓名、籍贯、制作年月日等,充分反映出许多游乐谈艺的雅事。
经历代文人传承,篆刻与书法、绘画成为中国鼎足分立的三大艺术。
印章的意义与师法传承
“请您签名盖章。” 生活中,经常可听到这句话。
在银行提钱要盖章,到邮局取信要盖章,契约订立时要盖章,公文往来时要盖章……
自古至今,由政府到人民,不论事情大小,“印章”一直都代表着信用与承诺,凡事在签名后再盖上印章,才会得到法律保障。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
一颗小小的印章,在国人心目中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印章是传统书画家的随身伴侣,他们习惯将自己的名字盖在作品上,做为记号并以辨别真伪。
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吴昌硕 清代画家。
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尚古,遵循典雅质朴的秦汉印风。
明清时期,印人在践行“印宗秦汉”中,将金石书卷习气衔接于篆刻创作之中。
晚清的邓石如,首倡“印从书出”,将小篆纳入篆刻创作实践。
赵之谦的新师法和新观念,以“印外求印”,拓展篆刻艺术视野而引领时风。
吴昌硕,以气韵生动、浑穆拙朴的石鼓文入印,以“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语)继往开来。
齐白石“胆敢独造”(齐白石语)的单刀直冲,从观念到技法,掀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书画作品上常用印章的种类
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闲 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
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又有:斋号章,世传斋号;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鉴藏章
鉴赏收藏者用章,就是现在说的被认可的背书。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就有多枚鉴藏章。
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
—— 威廉·罗肯特 美国学者
一把刻刀,一方印石,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刻久了,心里经历的东西也多了,方寸之间,有了万千山河,也有了别样的人生。
印章,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材质等内容,通过匠人的传统艺术修养及印学修养,使印章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