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家长俱乐部的活动,来了几位妈妈。提起自己一年级的孩子要养成学习习惯的问题,有好多的焦虑。
其中一位妈妈说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在晚上弹一个小时的钢琴,练一个小时的书法,还要写完作业。常常在临睡前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而自己原本是想多一点亲子快乐时光的。而且孩子在练字和练钢琴的时候都很不情愿,看妈妈的眼色,不得不去练。搞得亲子关系也很紧张。
我问她当初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她回答我说必须要学呀,因为每周都要上课,那么每天就要练一个小时的琴。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我说学琴的目的是什么?这位妈妈这才反应过来说,当初让孩子学钢琴,就是想多一点音乐的熏陶,以便在长大成人后,可以借助音乐来陶冶情操。并没有想让他成为职业的钢琴家。
那我又问这位妈妈:陶冶音乐情操,真的需要学钢琴吗?学钢琴真的需要每天晚上练一个小时吗?有没有可能两周上一次课,三天练一次,或者一个周练四次?还有每天缩短为半个小时,是否可以?
妈妈又反问我,难道这样放弃就可以吗?
我说那你在心里定义放弃是不好的吗?其实如果这样想的话,练琴又是在磨练毅力了。除了练琴之外,是否有别的事情可以用来磨练毅力呢?
而且如果只想陶冶情操的话,孩子现在练琴这么困难,并不想练,那么等到成年以后,当他遇到一些挫折一些障碍的时候,他更不可能去碰琴了,因为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情绪都是练琴时候的烦恼和不情愿。所以看一下现在的行为和当初的初心是否有了偏差,是父母们经常需要做的。
对于练不练琴,结果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父母的标准和孩子内心的动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父母要坚持的话就要承担后面随之而来的后果和责任。也许孩子在练琴上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也许会一定程度上破坏亲子关系,也许会影响孩子内在对自己独立自主的看法。
如果父母坚持让孩子去做孩子不愿意,但是父母要坚持的事,在我看来有一个破坏就是孩子认为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按照父母的愿望练好琴,父母才会爱我。而带着这种压力,他在伴侣关系中也会容易不自信。因为如果我不够好,对方可能就不爱我了。
比起孩子的成就来说,我更看重的是孩子自己是否能成长为一个有独立自主能力,并且能够承担责任的人,走好他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初心,所以我会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接下来我该如何做一个支持孩子成为自己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