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个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
“怕后生笑我”
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么认真地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说:“我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
“一行”和“九行”
一天,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有厚厚的一叠文稿,而且每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
莫泊桑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改了二十遍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从起草到定稿发表,前后用了十年时间,仅对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作者就修改了有20次之多。
第一稿把玛丝洛娃写成一个“丑陋的黑发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定稿时改成“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这样就把女主人公美好而又饱受摧残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动“大刀”
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可是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在此后两次大的修改中,他忍痛割爱,竟删去了20万字。
“删!”
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
二百行和二十一行
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形象生动为止。
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二十一行。
寓言的链接:http://tool.xdf.cn/th/result_eluosiyuyangushi52.html
从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咖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作者,我们写的文章要对读者负责,这是一个写文着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写文着应有的品行,同时,我们对于创作要有敬畏之心。
所以,写文之后必须要修文。无论哪个大咖都是有修改文章的习惯的,一篇好的文章不太可能因为你下笔如神就可以一挥而就的。
而修改的着重点就是精练语言。我记得我的老师刘主编在写作课教学中就曾经说过,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的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话,文章越精练就越有价值。
再说,现代人虽然不再有洛阳纸贵的困惑,但也同样没了静心阅读的耐心,好像人人都巴不得可以一目十行,所以,我们写文更要言简意赅。
总之,先要写写写,然后,改改改,才能让读者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