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妈妈的日常。
虽未能常伴,但对彼此缱绻的爱与依赖不曾减半。
常戏谑的和朋友说起:我的手机一整天几乎都是死的,唯一响动的时候不是我妈就是我女儿。
看似无奈的莞尔,实则内心被幸福感溢满。
人在过年过节时会特别想念家人。
许是临近端午,电话里的妈妈聊着聊着又说起了她的父母。
虽已听过无数次,但每每说起,会发觉她总有一股掩盖不住的骄傲感。
她总说外公长得高瘦,温文尔雅。写得一手的好字和英文,那时候的人不懂什么叫英文,称之为“豆芽字”。有人需要写信给远在海外的亲人,都要来拜托他。
出门都是骑着专人牵绳的高头大马、腰间配带手枪,尽管身份在那却从不欺凌邻里或弱小,这也是后来被拉上台冠以“知识分子”“资本模范”的牌子,头戴“牛鬼蛇神”高帽的时候能躲过一劫的原由,因为邻里乡间都站出来为他洗清、为他说话。
外婆是外公年轻时长年旅居国外从缅甸带回来的妻子。
个子娇小,不善世故、不懂当地逢年过节的事务,到老了都还不会使用筷子吃饭。
言语不多,但却烟瘾极大。致使后来家道中落买不起烟,只能拿纸张卷着晒干了的番薯叶当做香烟吸上两口……
外婆在我还未出生前就已过世,偶尔跟小姑娘聊起关于外婆的话语,总不自禁的告诉她:你多幸福,有外婆带你爱你,而我却从不知道我的外婆长什么样。
听妈妈叨叨的说着她前天去看了她六哥,瘦高个、排行最小的六舅越老越像极了外公。形态、面相、说话的语气,是所有儿子们中最像爸爸的,妈妈说看到他仿佛看到了外公一般。
外公最疼爱的是她这个最末的、也是唯一的一个女儿。说到动情处仍旧是不免的感叹如果不是赶上那个时代,她便是家里的七小姐,可以上学,可以不用因为身份而不能登台、最爱唱歌的她却只能在幕后给别人伴唱。
这些往事听她重复说了N多次,但每次都还是愿意静静的听她说。陪着她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中,也感受来自她父母对她的爱……
叮嘱她要按时吃药、好好吃饭,多喝些牛奶补充钙。她反过来说我:生死是注定好的,一个人不能选择不能决定的就是出生和死亡。现在也活到七十好几了,相比那些早早就没了的人都已经是赚到。该走就走了,没什么可害怕。倒是你,总想着你自己一个人生活,要是低血糖犯了晕倒怎么办,都没人知晓。
故意调皮的应她:我知道自己低血糖,所以冰箱、床头柜、甚至出门包包里都放了巧克力和糖。再说了,像你说的生死有命那还操这个心干嘛。
听过这样一句话,“别人都只看你外表、看你混得好不好,只有妈妈关心你累不累、担心你过得好不好。”
聊到后面,又再次交代我:我老了生病了不要让我在医院度过,我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待在家里、体面的走完最后的路程。至于身后事,不要大肆操办,那些都是给别人看的。骨灰要树葬或海葬都行,我生性爱自由爱游玩,让我归落于尘土或随风随海飘散,就是不要给我立牌位、把我放在那阴深恐怖的祠堂与那些先人整齐摆放。
告诉她:我才不舍让你躺在医院挨刀子呢,真到那时候我就把你接回家,不管时间长短,都要陪你走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至于百年以后事,我会告知哥哥你的意愿,尽量遵从你的想法。还有我会留下你的发灰,倘若真有魂灵之说,那你就跟着我,继续陪伴在我身旁……
妈妈回我:人死如灯灭,哪里还会有魂灵。就算有,也是去了轮回,转世再投胎,不会一直存在。
自顾自的又碎叨着:所以啊,人不能起歹心、有恶念,老了才不受病痛折磨,受够了苦痛才合上眼睛。能得善终、再启善始,就是最好、最大的福报。
生命,即是如此往复循环……
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个不孝的孩子,记事起便是特别叛逆。不爱上学、不听从指令、不喜欢爸爸的严词说教,即使成年以后乃至至今,面对抉择和考验仍是一意孤行、先由着自己的性子和喜好。
许是惯于仗着最小的孩子的这份宠爱,亦或是生来性格如此倔犟,但内心深处是深深的庆幸与感激。
庆幸自己降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拥有这独一份的溺爱。感激这份任性的背后,有来自妈妈全心的信任和支持,更感激有哥哥承担起家的责任,是因为有哥哥守护着我们共同最爱的人、给予孝顺和陪伴,我方才能如此肆无忌惮……
追求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交换的代价是远离亲人,不能常伴左右。即使多年来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对节日已无什么概念,但每每过节,还是会思念妈妈做的饭菜、家的温暖。
每去寺庙,是因喜欢寺庙里肃静、庄严之感。从不烧香拜佛、点头捣蒜,像世人一样对着神明多有所求,但每次还是不免俗的默默祈祷:唯愿菩萨庇佑我的父母,让他们身体康健、长寿平安。如若命有定数,祈愿把我的寿数分予他们。
知是幼稚天真的做法及渴望,但人力之外无法改变或操控的时候亦算是一种心里慰求……
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
沉静、平稳。怡然自得的美好。
长时间以来形成的独断和专行,导致不喜与人过多的交集。介意且恐惧那种越跨过界限的亲密。
并非是他人眼中口中的淡漠或高冷,更非是为了抬高身份或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性有美好的部分,比如善良与真意、阔达与柔暖。不可否认的是,人性里亦有经不起细看和验证的弱点与丑态。
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饥渴与焦灼,算计与贪婪,仿佛内里有个无底的黑洞,永远都填不满。这与身份、地位、有没有钱无关,精神贫瘠、内心匮乏的人哪怕拥有的再多,也仍旧是不安全感。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亲人、爱人、友人,哪怕是再亲和再紧密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仍需有相当的界定,方才产生久处不厌的情感。
保持恰当的距离是最舒适的关系,人在独处的状态里,才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才能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感受到孤独,也去细刻、观察孤独,同时也沉浸、享受于这份孤独。
它,是自我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推动,亦是对灵魂的深入滋养。
人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心力在一些无谓的人和事上纠结和纠缠。
“人还是应该及时、充分、全心全意地去生活。一种当下就走到尽头的柔情。”
自由是什么?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便可为所欲为。
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你可以选择不违心。
如同这乡野间的一朵野花,一株小草
经由四季,顺应自然。
姿态盎然,恣意生长。
不为谁而做停留,亦从不因谁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