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学习同样需要仪式感,一间教室不能没有庆典。
如果每一天的学习形式都和前一天的一样,如同文字被复制,木偶被上了发条,该是多么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在成长修行的路途上,不能没有仪式感,不能没有庆典。
仪式感可以很简单。
仪式感可以是每天清晨师生间互相鞠躬问好,
仪式感可以是每天一起唱响独一无二的班歌,
仪式感可以是光荣自豪地把班徽佩戴在胸前。
仪式感是孩子们被看见的机会。孩子们站在教室前的每一次表达,参加的每一次活动,东方老师每一次的周记总结,都可以充满仪式感。
一直在路上,一路需要仪式感。仪式感的终极形式便是庆典,每一次期末的展演和颁奖都是一次庆典。期末展演不仅仅只是把孩子们的才艺串联成一次文艺汇报演出,而是一个真实情境中的任务,一个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师生、家校共同成长的过程。
回顾二年级以来的庆典,第一次的月亮剧场《花儿和月亮》只有十几分钟,从改编孩子的剧本到正式演出前后不到一周时间,没有精美的道具、服装,内容也并不完整、不经典,但是对于当时整个班级而言是从0到1、从无到有质的飞跃,我们可以凝神聚力克服困难完成难以想象的挑战。第二次是二年级寒假前的展演《三只小猪智斗大坏狼》,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次尝试改编经典儿童剧,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道具,跟主题结合的同时融入英文元素。第三次是二年级结束时的片段式历史剧《走进声律启蒙》。学习国学,传诵经典,得益于东方老师的熏陶,孩子们把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搬上了舞台,想必没有什么能比在舞台上扮演历史人物更能让孩子对国学刻骨铭心了吧。
即将到来的期末庆典,我和东方老师又给自己设下了挑战,从零开始。基于孩子主题学习的成果,改编成原创的剧本,19位各具特色强大的演员阵容,19个家庭无条件的默默支持,必将成就一次意义非凡的庆典。这一次的编剧不仅是老师,更有孩子们的参与,演员可以根据情境改剧本、加戏;这一次的导演不仅是老师,更有孩子们的贡献,歌舞节目全部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这一次不是老师在主导演出,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常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引领着整个剧目。
或许我们的作品不完美,或许我们的表演不专业,又何妨呢?这个过程才是值得享受的。排练以来,看到了孩子们一样的状态,不敢表达的孩子更自信了,不敢参与的孩子乐在其中了,所有人都在为演出的那一天积蓄着能量,期待着那一天在舞台上爆发。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对于我和东方老师而言,每一次庆典都是新的挑战。从最初对表演、剧本、舞台一无所知,到逐渐摸索出经验,一点点尝试,精益求精。在小剧场看了动力小火车即将上演的精彩表演,我心中默许,将来我们也要尝试更多的形式,敢走未曾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