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一)

闲来思乡切,童趣上心头。

灵山秀水在,情思两悠悠。


儿时,我一生中最快乐最逍遥的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清晨醒来,能够听见清脆的鸟声;夜晚未眠,能够看到璀璨的星空。

那时,天很蓝,水很清。空气清新,阳光温暖。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住着砖瓦房,自然环境之美却像生活在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捡拾点点滴滴的记忆碎片,品味风风火火的苦辣人生。

文中的一山一水皆真实,一人一事皆虚构。

回顾那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为生活增加点儿调料,看个热闹而已,请观者当笑话看看,切勿对号入座。

我的家乡在大庙,我的童年记忆也在大庙。

大庙,带给我回忆的东西很多很多,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有的像是在昨天,历历在目。有的似乎非常遥远,模模糊糊。

“林边捉鸟曾张网,

河里摸鱼未用钩。

小路蜿蜒多轶事,

故园山水寄乡愁。”

大庙群山环绕,像塔子山、蜘蛛山、大黑山、鸡冠子山、文笔山等都是有名的山,但不是名山。除此而外,还有蜿蜒起伏连绵不绝的叫不上名字的山。

山与山之间,便是人们生活的一段宽阔间或一段狭窄的山川,我所生活的地方就叫阴河川。有山便有水,山水总相连。阴河、马连川河、东小河等河流一年四季水流不断。

在众多的山山水水中,大庙人引以为自豪的只有一山一水。山是塔子山,水是阴河水。

塔子山和阴河水,守护着我们家乡世世代代的万家灯火。

塔子山,既不巍峨,似华山一般高耸入云;也不华丽,如黄山一样多姿多彩。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大土堆,矗立在那里。但它在一代代大庙人的心里,形象却无比高大,有着神一般的存在。

因为历史的传说,早已在大庙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虽然对传说无人去考证,也无法去考证,但传说就像真实的事情一样,人们深信不疑。

传说历史上的塔子山并不在此处,也不叫塔子山。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天,国师夜观天象,发现北方的天空在夜里子时经常霞光万道,河北省围场县塞罕坝的坝上草原到大庙一带经常有祥云与北斗星遥相呼应。

国师见此异象,不敢隐瞒,立即报与了康熙皇帝。康熙一听,这还了得,立即进行了北巡。

北巡的第一站,就是距离北京城不远的承德避暑山庄。夜宿山庄之后,康熙皇帝就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命国师施法术,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时值夏季的阴历十五,月明星稀,朗朗的月光将山川原野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借着明亮的月光,康熙皇帝在国师的指引下定睛细看,果然发现,原来位于河北省塞罕坝草原的四棱子山边儿上的一座大山,正在缓缓地向东方移动,已经移至大庙地界。

康熙大惊,立即命国师查清来龙去脉。国师打开天脉图一查,吓了一大跳。

原来是四棱子山的山下暗藏汹涌的大海。多少年前,一条蛟龙不听天庭的调遣和管束,在此兴风作浪,致使海水泛滥,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汪洋。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痛失家园。玉皇大帝派了好多的天兵天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闹事儿的蛟龙捉拿,囚在东海的龙宫中令东海龙王严加约束。虽然蛟龙被拿住了,但泛滥的海水却依然我行我素,横冲直撞,人们仍然无法安居乐业。

为了镇住泛滥的海水,不让其再祸害百姓,玉皇大帝便派金马驹在此镇守千年,承诺到期后让金马驹回天遨游并加官进爵。

金马驹奉了玉皇大帝的旨意,来至海水泛滥之地,发现有四个海眼“汩汩”地不停地往外冒着海水。冒出来的海水,肆虐地流向四面八方。

海水流经之地,草枯了,树死了,房倒了,屋塌了,鸟飞了,兽走了。勃勃生机的大地,炊烟袅袅的村庄,转瞬间,就没了踪影。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