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拿起一本书好好看看,智能化的温度淡化了对书的痴迷,几年前为小说杂志打游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猛然重拾那些被淡忘的字眼,犹如一股清风扑面,沁人心脾,不禁浮想联翩,想象午后一阵阳光,一杯香茗,一本书,一个人是何等的惬意……
幼时,最早读过的书是一本小人书,内容已记不全,故事大概是描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一小段。小人书是舅舅用过的,书本的纸张已有些许的泛黄,有些页面甚至有点“弱不禁风”,还散出一股陈年木头的味道。后来,几经搬家这些书已丢的丢,扔的扔,我常跟老妈打趣道:“若是把那些书收藏下来,现在也算的上是一批老古董了,到时留给你儿子,做咱家传家宝”,每每这时老妈会露出一丝惋惜的神色,倒不是因为我这“老古董”的玩笑话,纯粹是上年纪了越发的惜物与怀旧。小人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也让我爱上了阅读,让我在这纷扰聒噪的世界中独得一隅。
后来开始的学习生涯,接触的书本越来越多,也了解到了书籍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但又根据其特性分门别类,而我对书的认识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渐长的求知欲让我对书的渴望越来越多,而对于生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物质依旧匮乏的偏远山区的我来说,课外读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彼时一位老者闯进了我的生活,老人独居后被儿女接来就住在我家隔壁,老人是个爱书家,嗜书如命,有一批藏书,每次老人说起他的这批书来,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那会,周末成了我时刻盼望的日子,一到星期天我便一溜烟跑老人家里去借阅。但那会不懂读书深意,只是疯狂的去汲取字面意思,一股脑的去读,大多囫囵吞枣的读完。
再后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格多少有些离经叛道,此时正是伤痛文学盛行的时间段,于是韩寒、郭敬明、饶雪漫等作家的文章成了最爱,在课堂上偷偷读他们的作品,在被窝里跟着他们笔下的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人,想像着成为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让灵魂跟着去流浪。现在每次有他们的作品上映都要去追,不是因为作品有多了不起,只是为纪念荒唐又鲜艳的青春时代。
成年后,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发展以及各种琐事加身,对书籍的阅读也越来越少,常常懊恼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深深理解“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与书为伍,让我们在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收获快乐。而阅读也成为我漠然时间,漠然空间里的独一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