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爱深入大海,但有质的差异。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出现“想当然”的情况,就像那则语言故事,农夫得到一块玉,想要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是他手上只有锄头,多年后,他手上的玉越来越小,但还是一块石头,完全失去的价值。
孩子就像我们得到的那块玉,价值连城,但为什么多年后,我们会对这块玉出现了不同程度态度差别呢?
西方谚语:地狱之轮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家庭教育好像有的时候,也是这样,没有哪个家长的意图是不好的,但有良好的意图并不一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往往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手中正拿着“锄头”试图雕刻一块玉。对孩子成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拿的是锄头还是刻刀。要注意的是,任何时候,换成刻刀都不算早,值得庆幸的是,任何时候意识到要换成刻刀,也都不算晚,只要不继续用锄头,结果就会越来越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通过小故事,带领我们透过故事看育儿理念,不要纠结在个别方法的处理上,正如一位书友所说:要透过方法去看方法背后的方法,一旦我们手上有一把万能钥匙——正确的教育理念,就可以开不同的锁,当然开不同的锁的不同方法,也自然就能来到我们身边。
那要如何提升我们爱的质量呢?尹建莉老师用了8个场景在8个不同侧面,和我们分享了这8个场景下对处理问题的细节的正确理念。
而这些提升爱的质量的方法中,从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都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比如:
在认知层面:
1、育人先育己,要求孩子养成的习惯和美德,自己肯定要先做到,这样才能言行一致。
2、人无完人,挑刺盯缺点并不能让一个人变成完美的人,反而有可能会对他的自尊造成伤害。
3、每个人性格不一样,但对一些美德却都高度认可,比如善良、宽容,懂得换位思考等,唯有自我需要被满足,才有能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
在态度层面:
1、面对孩子的缺点,或者犯错误,我们首先要允许,给孩子“犯错误权”,这是成长必经之路。
2、不要捉弄孩子,捉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不被尊重,损伤自尊心,加剧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在具体行为层面:
1、比如对于要不要背古诗,被文学熏陶长大的孩子,肯定会对他的人生受益匪浅,但背古诗,不应成大大人炫耀自己教育方法,炫耀孩子的一种手段,对于古诗学习最好也别过度解释,让孩子自己领会,这是对他人生的滋养,而不仅仅只是知识。
2、比如,对于孩子早恋或者对异性同学有好感。首先要有同理心,少男少女时代萌生对异性的情愫很正常,没有才不正常呢。对男女之间的朦胧的好感不要带着大人的眼光,贴上不好的标签,同理孩子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并给予正确引导,“如果有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优秀值得别人欣赏的人。在你不断地学习、成长中,将会遇到更多欣赏你的人。“
请牢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愿我们都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把对孩子的爱用孩子能接受到的方式传递,并让孩子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