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师傅,应该如何努力于道的修习。
师傅:肚子饿了就是吃饭,疲倦了就睡觉。
弟子:一般人不是这要做吗?
师傅:不不不!一般人不是这样。一般人吃的时候在想一千个欲望,睡的时候在解开一万个结。
多少人每一个早晨在摆脱数不清的昨日的束缚中醒来?应把一切使心灵陈腐的危险抛开,用本性去生活,因为【平常心】就是道。
束缚来自思想,思想里有痛苦记忆的延续。佛教里有“空”的修行,道家里有“清”,本质是相通的,空性是不用过去和未来看待问题,有了空才会清。道理简单,做到不容易。
源于念头是无法控制的,或者说我们都有抗拒。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反应。这不是你能所控。当催促,命令性的口吻出现,抗拒就产生了。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理解成催促,命令。当把语言以形象化来表述,这本身就是抗拒。同样的话语,另一个人理解就会不同。
探寻本质才会明白理解为什么不同。“平常心”并不平常,我们总想一心多用,那么心就不会静。之所以会有浮躁,空虚的感受。在于吸收了太多与自己无关的信息。
冥想的修行就是养成关注呼吸的习惯。写作也是冥想的一种延伸,你坐在那里很难控制念头的浮起消失,但可以把这些念头诉诸于文字,就像一条溪流源源不断,虽会碰到障碍,疑惑,但最终都会穿越。然后在回看这些障碍疑惑。只不过是幻象的化身。
我们要活出平常心,首先要关注每一个行为,你不能产生为什么我做,他不做;为什么做的多,别人做的少的念头。
任何的行为都是修行,如果你能走路时走路,吃饭时吃饭,那么已经走在道中。焦虑和抑郁在于放不下过去,纠结于未来。却都在当下里呈现,那么当下已经不再了。
多去做能让你进入心流的行为,比如读书,跑步,写作。你会发现那些经历过“苦”的过程,结果都是喜悦的。那些过程是享乐的,结果是空虚的。
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分辨,而不是顺应欲望。当意识到那些不能做,也就对做什么有了觉知。当对行为有了觉知,对思想也就有了觉知。我们不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有灵感。记忆就是思想,灵感就是臣服。
臣服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臣服是对事实的一种接纳。抗拒来自记忆。比如小时候被父母的否定,那么成人之后,再次碰到否定话语,就会激发和父母相处的场景,你的记忆被激活了。你的情绪也就激活了。如果你能思考为什么会用否定的方式看待,说明你找到了灵感。
荣格说:你所见的外在世界是自己生命的阴影。修蓝博士说:外事万物都是你的镜子,你要透过自己的内在,与神性连接,来修正自己体验过的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