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寻求突破
文/张永刚
九年级期末考试结束了。
分数出来后,觉得考得不好,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一塌糊涂。当然有没有教材、上课匆忙、没有复习等客观的因素,可是,我自己就没有责任吗?我不禁自问:“这三年来,我带着孩子们到底学了些什么?”——背了二百首诗,坚持读了两年的书,写各种微写作、班报专栏,记《班级史记》,上课注重思维训练,我自认为在语文教学上,一直在注重学生的素养提升。可是,为什么这些努力落实不到分数上呢?看来,语文素养和语文分数还是两码事;语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如何在最后一个学期,能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升呢?我想,还是要研究试题,对症下药。
“读·书”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和古诗文理解背写能力。
第1小题的书法作品,是选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一段文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然后要求学生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划线部分的内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的这个作品是行书,字体清晰,与楷体区别不大,关键是只有几个繁体字,根据日常积累进行推断,问题不大。但反观学生答题情况,却漏洞百出,大多数同学错在“气”“惠”“畅”三个字上,准确率不高。
我想要做好这一个题,至少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多积累优秀诗文;二是尽可能多一些欣赏书法作品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辨识字体,辨认繁体字。
第2小题共有八个题目,考察的是古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前六个是直接默写,后两个是理解默写。从答题情况来看,直接默写得分较高,除了“霹雳”“汗青”“济沧海”等个别字出错率很高外,其他问题都不大。但理解性默写问题太大,特别是第(7)题,两个班答对的不到十个人,这个和初三只顾赶课,诗词基本没有讲析有很大关系。
我想要做好这类题目,也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正确的背写(复习时要一首一首扎扎实实去落实,集中在一个本上,利于学生反复巩固);二是准确的理解,特别是名句的鉴赏和主旨的把握(归类梳理,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大工程)。
“读·思”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语法、名著、古诗文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以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出了三个练习。
第3小题是选择题,四个选项分别考察了语法(词性)、关联词、修辞、代词的指代等内容。很多学生的问题在于不会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思考它的词性,所以出现了错误。
我想要做好这个题目,一定要熟练掌握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掌握初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这种类型的练习。
第4小题考察的是名著,要求写出在具体情节中所反映出的李逵的人物性格(直爽率真),然后再举一个表现李逵“小好处”的故事(江州劫法场时,李逵率先挥斧救人;初遇宋江时,为了让宋江喝到鲜鱼汤,与张顺打斗,险些丧命。)
我想对于名著不仅要读,还要归类整理,反复训练,加以巩固。
第5题考察的是对小诗的主旨理解。从诗的内容和关键词句中,不难发现其主旨:目标坚定、志向高远,不畏艰难,勇于攀登。
对于此题,功夫在课堂,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在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二)部分以短文为依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与议论性文字的写作。(对题目的设置有所疑问:为什么不放在“读·写”部分呢?)
第6题考察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表达。细细阅读,不难发现,妈妈、医生、孩子的幸福所在:妈妈从孩子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油然而生的母爱让她感到幸福;医生看到病人康复,为自己的医术得到肯定而感到幸福;孩子看到自己建成的沙堡产生成就感,简单的快乐让他感到幸福。
此题的得分依然取决去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7题考察的是议论性文字的微写作。首先要把“……是一种幸福”变成一个观点,然后再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注意论点的正确,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思路。这个练习学生都可以写上,但很多学生写的不像议论文,语言不够精炼,论证的思路过于混乱。
我想要做好这类题,离不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论点的表述,论据的积累与作用,论证思路的清晰与严密,都应在反复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方法,行成能力。
第(三)部分是古诗文阅读。
8-11小题是书上的内容,按说得分情况应该最好,可是恰恰相反,我们这次就是掉进这个最亲密的土坑里的。这四个题分别考察了多音字的读音、重点字的意思、重点句的翻译、诗文主旨的理解。大部分同学得分不过半,有的甚至全军覆没,为什么这样最该答好的题目失分却最严重呢?除了没有复习,还有就是第一遍上课过得不实。对于读音,我不够重视,想当然地觉得这不该是个问题;对于翻译,还停留在以前以选择题出现的框框里,觉得没有必要逐字落实,更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解就好;对于诗文主旨也一样,理解就好,何必背诵?可是,题型的不断变化,也在引导着教师的课堂要求。
因此,对于这一块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习或复习:一要准确地朗读(复习的时候也应该从此入手,特别要多音字的读音);二要落实重点字词的意思(背诵听写);三要理解并识记重点语句(全文)的翻译;四要注重诗文段意和主旨的理解,必要的东西应该背下来。另外,要注意古诗文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归类整理,反复训练复习。
第12、13题是课外文言的阅读与理解,只有落实好了课内知识,才能由内到外,迁移发散。所以,这两个题的关键还在于课内的学习与积累。
“读·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14小题是介绍图片,说明寓意,属于说明类微写作;第15小题是记叙文读写,以补写结尾,撰写评论性文字为主要考察点;第16小题是材料读写,考察了说明文中下定义说明方法、材料辨析、谈看法表达观点等写作形式。题型丰富新颖,考察全面细致。
要想在“读·写”部分拔得头筹,我想平时有针对性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是最重要的。说明类微写作(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使用方法等等)、记叙类微写作(运用修辞进行各种描写、补写开头结尾、过度段等等)、赏析评论性文字的微写作(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主旨特色等等)、评价时事言论的微写作等等,都需要分专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踏踏实实的训练。没有这样的训练,就不会有学生准备的应对,就不会有满意的分值。
第17小题是作文,集中考察学生写作能力,分值也最大。看本次作文,没有审题障碍,选材也不是大问题,但看到的好文章依然凤毛麟角,不能让人满意。大部分同学在于描写的缺失,只是干瘪地交代,没有细节刻画,不能打动人心。还有不少同学书写潦草,不能悦目。部分同学开头过长,头重脚轻,没有基本的写作常识。
基于以上情况,作文的教学任务最是艰巨,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我想除了审题外,适合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材料剪辑、适宜的文章布局、适度的描写表达都是不可忽视的。复习时可逐个突破,也可以整体训练,选点重击。但都需要反复训练,都需要下苦功夫。
归纳起来,下学期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
古诗文准确的背写;重点词语的识记;重点句子的翻译;段意与主旨的理解。
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名著的阅读与归类整理。
汉字的准确书写。
二、训练阅读。
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主旨。
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含义。
理解作家手法的妙处。
明确题目、段落等作用。
三、落实写作。
说明性文字的微写作。(介绍画面、说明原理、理解寓意……)
议论性文字的微写作。(观点的确立、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思路;谈看法、说观点……)
记叙性文字的微写作。(运用几种修辞写话、描写一段规定内容、补写相关内容、综合几种表达方式写话……)
评价赏析性文字的微写作。(结构、语言、情节、人物、情感、主旨等角度)
大作文的训练。(审题、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
希望新的学期能够紧抓重点,提升成绩。
成长在且行且思的路上
文/康玲艳
学校组织的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于上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共有12名年轻教师参加,分文理科两组进行。比赛结束,他们靓丽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论是他们赛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比赛时有条不紊的发挥,都让我看到他们的能力,以及从中看到了我自身的不足。接下来我主要从本组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来说一说我的收获和感悟。
这两位老师赛讲的课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梦回繁华》。本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了解了它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的艺术价值。
说明文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但郭静静老师的课堂做到了带领学生深入到课文当中,抓住语言来感受课文所带给我们的那美的享受。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分别是:第一、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第二、揣摩文章的精彩词句,把握文体语言特点。第三、感悟传世佳作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保证学习目标的完成,郭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框架。整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学校“三段六环节”的结构模式来展开。具体表现为整体感知和互动研讨两大块,与“三段六环节”中的自学板块和探究板块相契合,而练习板块中的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而这堂课便是由“读”来串联,从跳读、细读到精读,在读中完成几个任务的学习。但是读的形式更多体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语言的分析,通过对本文语言进行改写并与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自我总结本篇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条理清晰、生动典雅、准确严密、通俗易懂。教师总结点明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但是在这样对比的学习中,教师所举出的例子过于具体,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语言中的用词。在整堂课的结尾板书设计成画卷的形式,不仅体现写作对象的特征,并极具艺术特色。总而言之,这堂课在郭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美感所在。
如果说郭静静老师的课堂践行了一个字——“巧”,那范芳老师的课堂便践行了一个“全”字。说明文的教学离不开五个字——明、抓、理、找、品。范老师抓住这五方面,从“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来对前面三篇说明文进行总结来引出本文教学。导入以视频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到《清明上河图》的宏大与壮观。范老师的学习目标也是有三条:第一、整体感知文意,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握说明文的顺序。第二、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第三、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想象,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内容到语言再到情感,教学不断深入,学习目标不断完成。在范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充分投身于课堂之中。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上台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教学活动双边环节,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其次范老师落落大方的教学姿态也深深震撼了我。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郭老师、范老师的课堂中,让我充分认识到我与他们的差距所在。他们的教学姿态、教学思路、教学用语以及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教无定法”——使得老师们业务水平提高无止境;“课堂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底线有保障。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以一颗教育之心践行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学校“三段六环节”的课堂模式,精心备课,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艺术课堂,让我的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