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魏勇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这也是我们要去深入研究的话题。
好老师有什么样的个性
好老师有个性表现在就是总有想与众不同的念头,不能接受平庸,不能接受“我按照常规把课上下来完成教学就可以了”这样的庸常状态,之所以很多老师的课让学生喜欢,被同行接受,是因为他们追求与众不同。每当我们去听课,但是从来会说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也没办法提前预备一些标准,比如:多少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参与有多少学生?老师提的有效问题有几个?课堂时间比例安排?等等,达到这些合理的标准就判断是好课了。但是凡是能够符合预备好的标准的课都不会是最好的课,可能是比较好的课。就像不同品牌的手机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例如:OPPO、华为、小米、锤子,适合适用的产品都可以是比较好的产品,但却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一节好课,想要与众不同,上课之前老师对于文本要心里有数,这个文本其他老师会怎么上,自己该怎么上,自己可以有哪些不一样?有哪些亮点?人有我有,人无我有,寻找突破,但如果偷懒,投机取巧,不寻求突破,那可能永远也成为不了一个让学生特列喜欢的老师,顶多称为一个应试能力特别好的老师。其实这样的个性不只是在教学这一块适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寻求与众不同需要付出努力,接受平庸只需要与别人持平即可。而我始终相信,一篇课文,一组材料,一堂课,知识的延伸是没有尽头的,一定还会有没有延伸过的领域,对待课堂要有与众不同的追求,这也是好老师最应该有的个性!
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色彩,我们去听课,看到很多精彩纷呈的课例,但是这样的风格、模式对于自身可能是比较难以驾驭,有的人天生活蹦乱跳,有的人天生活泼幽默、有的人天生慢条斯理……有的人是快智式思维,有的人是慢智式思维……这是没办法刻意去改变的,不要妄想尝试一个与自己的天性相对立的教学风格,那注定失败。学习的初期都是模仿,而后形成符合自身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评估,思维方式属于哪一方式更为适合,要把别人的优点纳入自己整天的基本属性当中,不能改变自身的天性,扭曲自己的天性去迎合别人的模式。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向别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然而,又很容易悲哀地发现一个事实:往往这样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皮毛,别人身上那些精华的部分,是学不过来的,因为别人真正出彩的部分可能与你的天性不一致,这样的话只能进行参考,选择与自己天性相吻合的教学方式,教起来就游刃有余,才能在主观上要把自己的特点尽可能推到极致,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有特色的老师。
好老师要关注学术前沿
在即将成为教师之前,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文学类、哲学类等,这是关于专业知识提升的方面,而真正成为教师以后,发现你如果想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惊喜,老师需要特别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这也是我深有体会和领悟的方面,也将成为努力的方向。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时间上,相当一部分经历应该放在与所教学学科的学术前沿上,只有关注了学科的学术前沿,我们的思想才有足够的高度来俯瞰教材,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和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关注学术前沿的过程,拓展学术视野对教学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如果你去过德国,又或者是关注过德国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德国的教育思想,走在教育的前沿,在这节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上课,和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关注学术,关注思想,才敢开放课堂,不然课堂永远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条条框框里面开展,精确到每一个过渡,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喜欢的。关注学术前沿也就意味着你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者,所教学学科的最新成果是什么?要在第一时间去了解,在这样最新成果下去审视自己的课堂,在备课的时候就能用上最前沿的理念,让关注学术前沿,成就课堂的更有效生成。
好课堂要跨界
一堂课的挖掘点可能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角度,一篇文章大概可以从人性感动这个点入手去挖掘,可以从人物品质入手挖掘,可以从写作方法指导入手去挖掘等,而书中魏勇老师列举以日本武士道精神挖掘《一碗阳春面》文本,基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文化对情义的理解,一个历史老师,从历史学科角度切入语文课,以这样的方式解读文本,学科界限被打破后,上课老师可以游刃有余,很容易找到给学生惊喜的地方,跨学科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有界限,思想会大很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对自己所教学学科会有很大的帮助,当课堂跨界,会给学生更多的惊喜!
如何设计出好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来说是生成的关键点,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好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好的问题的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 魏勇老师提出:“好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好的问题自然的包含基础知识,好的问题具有延续性”通常我们去听课例评课的专家总会说到问题的有效性,惯性提出来的问题是最无效的废话,而在这本书上好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我的理解是好问题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感觉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这样有道理那样也有道理,上学生产生好奇心,这就是好问题,这样的话,学生会有兴趣关注和思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为了复习基础知识而提问,这种问题太多了,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去思考,而在我们心中就变成懒,不愿意思考老师的问题,这样就把原因归咎给学生,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不公平的,学生有责任,老师也有责任,没有能够调动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毫无探究兴趣,所以以后课堂提问应该避免这种直接的提问,尽可能地用情境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花更多的精力提高问题的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老师给出建议,提出材料能够支撑却又需要跳一跳才能够的着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提出才能具有深度,课堂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好的问题还要有好的铺垫
通常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通常某个句子或者文段都是为了下文做铺垫,然而一节语文课怎么给材料或者文段来铺垫课堂提出问题的开展 ,这跟老师的个体能力差异有关,例如在上学期公开研讨课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学习时,我找了一段关于严监生家产文言文描写,为了感受人物爱财如命,吝啬的经典形象,想通过相关材料和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让学生自主体会人物形象,也为了后面的讲解做铺垫,但是出示文言文学生读了之后,我与学生的对话很费劲,一直是拽着他们往下走,这节课上的不轻松,我觉得也是失败的,好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点拨费劲,但是学生领悟之后会转动起来,但是学生在这节课并没有转动起来,我也反思这节课,发现铺垫工作没做好,在材料原文后面翻译现代汉语文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讨论,有了铺垫再把课文内容呈现出来,学生能突破文字阅读障碍,把心思放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上,启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课堂才是有生命气息的,学生也是转动的。因而,在以后的课堂上有好的文本材料,好的问题,材料铺垫的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技术,这样的技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让我们的课堂提出好的问题,做好问题的铺垫,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第三辑完,阅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