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这是当时雅典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对自己智慧的认知。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很谦虚。事实上,在苏格拉底看来,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恰恰是智慧的体现。
我们可以理解成:具体知道什么不代表拥有智慧,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才是智慧的体现。《智慧与感觉》这本书就是在“感觉”这个具体层面上,通过不同渠道展示出他们对智慧的影响。也就是说你能准确的“感觉”出多少东西,也就是你认知能力的体现——智慧的层级。
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书中给智慧分什么级,我当然也没有能力把这么玄的东西列出一二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感觉层面,来映射一下智慧的状态。例如复原力、同理心、幽默、谦卑、复杂性、博爱、认同等等,这些不同的感觉或反馈,直接体现了我们的信任、意志、目的、能力、真诚、爱、关怀……直至最终的智慧。
这么说是不是感觉很抽象?我们用一些例子描述一下这些感觉和智慧之间的关系,看完例子再回头看智慧的层级问题。
创造性的活动
创造力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才华横溢或灵光乍现,而是持续的、迸发的各种突破行为。所以创造性的活动往往都是些真正实现的突破行为。瓦特的蒸汽机是不断改良加上材料突破的结果,爱迪生的电灯也只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了稳定的灯丝。这些伟大的创造背后,实际上是很多人、积累了很多年的终极产物。
所以你说这些伟大的发明家,智商到底比别人高多少?估计也差不了太多。但是他们的判断力、直觉、意志力等等一些“后天”因素,才是他们能够不断创造的核心动力。那些不起眼的“感觉”,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者在《智慧与感觉》中围绕游戏这个活动展开了很多内容,在她丈夫的作品《游戏与理智》中也强调了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虽然规则已经设定,但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却差异巨大。这是创造力在框架中得以产生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靠直觉和突破,做出了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创造。
交织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作者用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现形式——编织。把各种感觉对应不同颜色的线,编织过程中,占据不同比例。感觉力量强弱,最终会呈现出在生命阶段中的不同占比。如果是一个四象限图,时间轴对应感觉轴,最终年龄越早进入智慧阶段,人拥有智慧的时间就越长。
当然这只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展示,所有的感觉和最终的智慧正如那交织的线一样,是穿插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牵扯,又一同协作、共同创造。生命在随着时间线性发展,然后生命周期因为有了这些交织的感觉和丰富的智慧,而超越了线性。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吧,我们靠着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成了现在的世界观,形成了丰富的智慧结晶,这不是尽头,当然我们也看不到终点……
艺术的直观呈现
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感觉能力。我个人对艺术没什么悟性,所以对于那些能天然识别音律和线条的有艺术天赋的人……你懂的!当这种感觉发挥能量时,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鄙视绘画,热爱雕塑的米开朗基罗,在被邀请画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时,不仅仅是骄傲的接受,更神奇的创造了经典。
如果说智慧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各种艺术品就是智慧的孩子。就像我们是地球的孩子一样,我们依附于地球,艺术也依附于智慧。而孕育智慧的正是丰富而宽广的感觉。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智慧,可以经由时间的累积而成长,也可以经由丰富的感觉来提升。智慧,并不是一个人拥有了什么,而是他认知到了什么。这认知的最好达成方式便是各种感觉的反馈。
同样,现在我们还要考虑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新时代产生的各种冲击变量。伴随着指数级的技术进步,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慢慢去改变。达尔文如果生活在今天,物种起源就不会憋屈20多年,他一定会获得很多支持者;苏格拉底也不会死于那时候乌合之众的民主,而会成为超级网红大IP……
所以,我们拥抱这个飞速跃进的世界吧,以一种开放式的感觉,以一种不断碰撞的创造,以一种认知提升带来的智慧飞跃!不用困惑你的智慧在什么层级了,只要你放开自己,相信你就会有一个第一等的智慧,就像那个承认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
——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