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花了冤枉钱,或是投资亏了钱,甚至是被骗钱了,别人常会这么安慰我们,当然更多时候是自我安慰:别上火,就当交学费了。
每次听到,就觉得学费这个词用的不恰当,但是还说不出问题在哪,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直到发现了智商税这个词,我心想,卧槽,发明这个词的人真的是太牛逼了。
最近看到两个新闻,一个是关于校园贷的:
近几年无数大学生前赴后继跳入“校园贷”陷阱,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回应: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也就是说,校园贷终于被“一刀切”了。
另一个是ICO泡沫破裂:
ICO(首次代币发行)被全面叫停,各大交易平台陷入了“退币”(ICO代币)、关停交易的大整顿中。随后,各路ICO代币价格应声暴跌,部分代币跌幅均超过50%。此次清退影响颇广,有网友表示,清退代币后投资亏损近90%
看来无论是年纪轻轻,智商在线率颇高的大学生,还是手有闲钱,畅游商海的投资人士,都有可能交了一大笔的智商税。
能交如此巨额的智商税,甚至有人把性命都搭上了,说到底就是无知和贪婪。
01
在信息获取极其容易的时代,无知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容易避免。
但是,就拿金融常识来说,通过和朋友聊天发现,不仅仅是学生,包括很多上班族,是没有基本的金融常识的,甚至连基本的利率都不懂。为了避免大家再因为这个问题交智商税,下面就简单介绍最基本的,作为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懂得金融常识。
最基本的概念:年利率&年化利率
年利率,这个概念非常常见,以年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一年的存款利率)。所谓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就是指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存款本金或贷款本金的比率。
比如我通过银行贷款10万元,贷款1年,年利率6%,利息就是100000*6%=6000元,加上本金,需要还银行106000元。
年化利率,这个概念相对陌生一些,年化利率在理财产品中很常见,它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从而得出的收益率。通常在金融产品中,年化利率是一种理论的收益率,并不是已取得的实际收益率。
比如信用卡计息的利率,通常是按银行万分之五的日利率算,一万元每天的利息是5元,看上去很少,实际上转化为月利率就是0.0005*30=1.5%;如果按月复利计算,则年利率为:
(1+1.5%)^12-1=19.56%
民间贷款利率通常指月利率,习惯用分、厘的说法,比如二分利,指的是月利率2%,换算成年利率就是24%。
那利率多少是高利贷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上述规定,高利贷的标准以是否超过36%为标准,也就是说年利率不超过36%的都不属于高利贷。
这些都是干巴巴的数字,看上去没有什么直观感受。毕竟贷款对大多数人很遥远,所以,这一部分我举一些银行存款和金融产品的例子。
这是建行的个人存款利率。
定期三年存款的年利率仅为2.75%,而高利贷界定标准的年利率36%,是定期存款年利率的13倍。
列举几种市场常见的各种金融产品一般的年化利率:
余额宝(货币基金):3%;
银行理财产品:4.5%;
债券类:5%-6%;
股票:对于广大的韭菜(散户)们,能达到20%已是极少数(参考股神巴菲特年收益率);
P2P:各平台不同,近年来逐渐降低,目前很多收益在10%以下。当然也有收益很高的,相应的智商税也很高。
科普完毕,这些常识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查到,希望别再因为这些东西交智商税了。
02
贪婪这个问题很难办,这是人性的弱点,谁都避免不了。
不过在了解上面的投资收益之后,至少在智商上线的时候,这些巨额的智商税是可以避免的。
有人会反驳,有的大佬确实能挣大钱,比如这个ICO,投资的是高科技,区块链技术。
笔者不懂什么高科技,但是有个道理,或者说是常识,大家应该都懂。
如果你有一个赚大钱的路子,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闷声发大财。
如果一个行业特别赚钱,那么会发生什么?
一定是大量资本,人才快速占领这个行业,同时竞争越来越严重,要么行业的价值回归,要么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现在有大佬告诉你投这个最赚钱,而且还在各处打广告,所有人都能知道怎么赚大钱了,你觉得你还能赚大钱吗。
这时好像这个大佬应该叫庄家,你应该叫韭菜了吧。
还记得一夜之间菜市场上的各路大妈都开始入场吗?
还记得当年的P2P吗?
还记得股灾之前的疯狂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好像存在着一种循环。
愿所有人都不再缴纳巨额智商税。
文中图片及所列举的数据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