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在北方几乎是不管什么节日都要吃上一顿饺子,否则就没内味。甚至有“冬至到,吃水饺”的谚语。但是要说起饺子的来历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而他的发明者——张仲景,几乎以一己之力终止了肆虐一个时代的瘟疫。
【饺子的来历】
东汉末年的某个严寒冬天,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告老还乡,从长沙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无数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冻得双耳溃烂的人,在路上,他苦想治疗方案,回到家后,想出了一个食疗的方子——祛寒娇耳汤”,就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为了让穷人也能驱寒保暖,不冻烂耳朵,他和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而后这道药膳慢慢的就演变成了饺子。后来张仲景在冬至那天驾鹤西去,世人为了纪念他就留下了“冬至到,吃水饺”的习俗。
【传奇医圣的抗疫故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无数大事件,而其中最引人瞩目,也攸关每个人的就是新冠肺炎的肆虐了,即使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于新冠病魔作斗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医者,他们以自己妙手仁心,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无独有偶在遥远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圣,当普通的民众面临瘟疫病魔的威胁时,站在最前方为所有贫苦的百姓遮风挡雨,他就是伟大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至黑暗的一年,在那个年代,各路军阀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命贱如纸,甚至把人叫作“两脚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创作的。根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汉桓帝二年,即公元156年,当时汉朝登记在册家庭户数1607万,人口5006万。而到了公元280年,三国后期,魏蜀吴合计家庭户仅余149万,人口更是降到560万之下。这其中战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当时中原大地上肆虐几场威胁所有姓名的大瘟疫。仅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爆发瘟疫,死亡人数就多达2000多万。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除了周瑜火烧赤壁用兵如神,当时曹军军中瘟疫横行,也是个重要原因。
越是残酷的时代越是有伟大的人物脱颖而出,在这个黑暗的年代作为当地的望族的张仲景的家族原本有两百多人,但是连年的瘟疫之下仅剩下三分之一。从下目睹了这些残酷的现实的张仲景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壮志。长大后的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秉公执法保一方平安。在他作长沙太守期间,有很多穷苦百姓看不起病,张仲景就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坐在衙门大堂为百姓免费看病。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医生被称作坐堂大夫的原因。
仁慈的医圣大人看到瘟疫对百姓的迫害,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为了争权夺利,连年征战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也痛恨病魔伤寒疫对百姓健康的侵蚀。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这部书的诞生终结了可怕的伤寒疫,伟大的张仲景也凭借着自己的妙手仁心,救万民于疾病之中,不愧医圣之名。当前虽然新冠仍然威胁着世界人民的健康,但是有无数想张仲景这样的医者,以自己的医术和信仰像天使一样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克时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