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养》,作者赵昱鲲,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乐于将心理学应用于育儿日常。针对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养育焦虑,倡导激发孩子内驱力的自主教养。
去年,在一土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听过赵老师的一节课,对他倡导的自主教养印象深刻。
近日,梳理了自己的育儿理念:遵循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有自我且内心充盈之人。
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怎样做才能遵循自己的理念,减少育儿焦虑,是我目前较关切的事情。由于底层认知的局限性,导致自己缺少更好的操作系统。本书会带我了解焦虑的来源、思考“为什么养育孩子”;以及从“自主”的角度,怎么去做。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前两章的收获与感悟:
一、你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来自对不确定的恐惧,今天的家长容易焦虑,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父辈的经验不适用了,所谓的专家如过江之鲫,市面上早教班、特长班多如牛毛,又都言之曹曹。这个说你家孩子要上早教班,早教启蒙能让你家孩子认知提高,再不去你家孩子就落后了;那个说三岁是开始学英语的最佳时期,错过之后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了;随后还有各种游泳、轮滑、钢琴、画画、跆拳道、足球、乐高、机器人等。你不知道怎么选择,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经常担心自己为孩子做的决定,最后也许耽误了孩子,如此这般,焦虑重重,一波接一波。
现在的我们,价值体系在不断地被颠覆和组合,反映到孩子的养育上,也是心无定力,内心没有价值的度量,就只能靠与外界的比较确定价值。所以父母首先要拥有坚定的价值观,知道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是内在品格,而不是外在的指标。否则,就容易陷入与其他孩子比拼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种比较,自然会让你越来越焦虑。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很快,信息量巨大,微信群里、朋友圈里,家长晒的是孩子最擅长的才艺,展示的是生活最光彩的一面。除此之外,演艺明星、科技精英、商业领袖、体育冠军的生活也被媒体大肆渲染,这都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比较和幻想,进而加重了父母的焦虑。
传统大家庭解体,家庭之间的交往减少,一个家庭的孩子也减少,很多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家庭目标很容易演变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这样的心理负担下,又怎能不为孩子的一举一动而焦虑呢?
有些家长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也没有让孩子非要达成的目标,可是仍然焦虑,为什么呢?
“我真受不了这孩子,特别不听话,一点都不乖,我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我让他站起来他非要坐下;叫他喊人他也不喊,一点不懂礼貌。我家孩子现在太内向了,两岁之前可活泼了,现在认识的人也不跟别人打招呼。我家孩子做事情没毅力,拼图没拼好就不拼了,积木搭一半就跑了。”凡此种种,枚不胜举。
其实,那些你眼中所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二、关于孩子的一些特点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爱冲动。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主管情绪的那部分发展得很快,但主管理智的那部分发展很慢,要到20岁以后才能发育成熟。所以,孩子蛮不讲理、撒泼耍横、哭闹,不是因为他本性顽劣,也不是要与你对着干,而是因为他的理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
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因为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动物。强大的大脑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优势,但需要漫长的时间发育成熟,学习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手段。所以,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非常鼓励学习。
书中提到,从进化的角度看,学习的本质就是掌握生存的必要技巧。大脑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看孩子们喜欢玩的:爬树、扔石子、捡树枝、玩泥巴、疯跑等都是在学习解决远古时代作为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孩子们的玩很重要,都是在演练将来可能需要的生存技能,有的是人际交往,有的是发展运动能力,有的是在提升认知,瞎玩、乱玩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在迅速发育。
三、自主教养
最近,自己也在寻找一个方向,找到能实现自我的一个方向,而自我实现不仅意味着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还意味着能和世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人生充满意义。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对父母来说,首先做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有智慧、有原则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父母。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一个正常的父母。
谦卑地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地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10年、20年后的人生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而是培养他应对人生变化的能力。把孩子看成一个自主的人,培养他的自主性,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人格,表达情感、追逐兴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