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一日孔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到一个地方,路遇一孩童用土围成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那孩子,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说:“人们都说您孔子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了听后愣了一下,问他叫什么名子,孩子答道叫项橐,后来孔子又问了他一些问题,都被项橐化解。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分辩不过他,于是俯下身说道“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又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后来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这里我们不仅看到圣人的谦卑,也看到他给后人的忠告。有时人们常常觉得一旦向别人求教,就是低他人一等了,而在内心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那就是进步的空间,甚至当某人提出不同见解时,他还会反讥讽对方好为人师。何谓好为人师,就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谦逊,喜好以教导别人的身份出现。在这里我们不阐述却有一部分好为人师者。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有,这也不足为奇。那么孔子是不是好为人师呢?他不也教导别人吗?从以上的事件以及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就知道他是真正的师。所以真正的师永远都知道有些是自己不知道的,但依然会将自己所学所知传于别人,教导他人,而不在乎是否有人以好为人师来评价他。所谓师者,解惑传道授业也。古之学者必有师,而现今社会,人们总会把师当成一种身份的象征,高低贵践之分,而真正的师永远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我遇到农夫,他知何时播种我不会,他就是师,遇打鱼结网者,网破我不会结,他会,他就是师,当遇事迷惑不解,遇一人指点迷津,豁然开朗,他也是师,所以师不是身份,他是为其解惑传道授业的,而往往人困在身份高低贵践之思想中,让人不愿求师,也羞于为师。不愿求师者的心态就是我一旦认你为师,便说明我低你一等,而师者一听说别人叫他老师,唯恐落下好为人师之罪名,便连连说道,别叫我老师。但真正的老师即使被人误解,也依然去行在路上。因为在他那里没有高低贵践,没有身份的概念。他不知怎么就高人一等,怎么人们为其冠名师后就不一样了。真正的师并不以为自己是师,也不会认为师这个字就会为其与人化分了界线。而真正的学生也不会以求师问师为低人之举。最终也必将受益于己。所以师者既不好为人师,也会以人为师。而学者也应明白,师者,不以人承认不承认而定,而以师之行、师之品而定。
以人为师与好为人师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