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五天
五月份的乌鲁木齐不是太热,也不觉得有过分的凉意,再加上春天那份未曾抹去的盎然的生气真是恰到好处……
在下午听课结束后由于同事说“午饭腹中尚有余额,故不与汝共食,汝当独往!”回到旅店只好在无聊中先把时光肆意消遣!不知不觉便到了七点,腹内已然空空如也,然而让我难解的是同事何以尚有余额?
换身行装,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便游荡在陌生的街道上。七时左右的阳光像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虽已近西山但还显精神!温暖的光线穿过高耸的“水泥森林”、透过葱郁的树隙已被割的支离破碎,然而我还是感觉到了那黄昏的温馨!因为于我而言好久都没有在闲散中去感受那份温暖和美好了。工作时常徘徊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放学后还得奔波于菜店和食堂!周末更是把安逸的日子抱在床上或安放在电脑前度过……
《 目 送 》
走在不景气的街道上……旁边的一家书店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透过玻璃做成的墙壁我看到了堆积如小山般的书籍,我以为可能是些地摊货,不过这也不影响我去看看,如有中意的买一两本也好!这习惯还是从大学舍友及要好的朋友那里学来的!上了台阶,走进书店,我才发现房子大概有60---70平米左右,四周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大多是精装的,只有靠近门口的地方多出来的才书堆成了“小山”。书店快要关门了,人不是很多,只有老板在跑前忙后地写着书目算着价钱。我便细细地从左边的书架开始搜寻我所喜爱的书籍。左边的书架上全是政治、管理、军事、心理等科目的书我也没多大兴趣。心理学倒是挺喜欢,只是怕看不懂又没耐心。所以转身到第二书架前。还不错,全是文学类的。有我喜欢的鲁迅、有沈从文、有路遥、有莫言(直到今天为止、依旧没看过他的《蛙》)……总之太多了有点眼花缭乱都不知拿谁的好!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老板又一次和同事说要关门了,我想老板可能在暗示着什么。最后权衡再三我便拿了鲁迅的那本,准备付钱。夕阳已落下去一尺有余和着落日的余辉书店里走进一位老先生。只听得老板笑呵呵的迎上去
“※※局长好!您这是从阿尔(勒)泰调回来了?”老头点头回应老板又和气 地说“您想看些什么书?这边是军事、政治、……这边是文学……这边是……”
“我自己看看…… 老头边看边和老板闲聊,老板看到老头拿起一本书便忙开口
“这是今年读书节推荐的几本书,很值得一看”
老头翻了翻,又拿起莫言的,老板又说“莫言终于有新作品了!”
老板接到 “唉!我们国家的作家不评奖还好点儿……”
在搜寻和倾听中我的眼睛停在了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上、黑色的题目《目送》白色的作者名:龙应台!此时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果断放下鲁迅、拿了龙应台付去付钱,老板停下交谈拿着书反复端详之后
“这书挺不错的,是好书!你是大学生?”
我只能很婉约地点点头付钱离开,遗憾的是,直到我离开书店都没注意老头长什么样……
目送里的回忆
……提及《目送》我仿佛又回到了13年的夏天。那个季节我们毕业了,207的同学们从哪里来的都又回哪里去!大学仿佛就是一场简单而又短暂的聚会、聚完了我们依然各自寻找着自己的归途。还记得在我出门的前天晚上母亲竟忙到凌晨才睡、第二天四五点便听到她和父亲的声音、哪个需要拿、哪个装上了没有……还夹杂着电锅里沸腾的水煮的鸡蛋上下跳个不停、发出哒哒的声响。背着行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似乎是下雨的。长生天阴沉着脸、一位母亲冒着雨站在村头目送着她孩子的背影转过一个又一个拐角、直到最后一个拐角我回首凝望、一个模糊的身影依然伫立在雨帘中、孩子那一刻只是摸摸脸上的雨水、便消失在最后一个拐角处。后来我想她虽没读过《三国演义》但我知道哪一刻她肯定有着和刘备送徐元直一样的心情…… 我一直以为《目送》仅是一篇文章而已、因为在宁夏考试是它就是一篇阅读文章。那次的考试我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龙应台的这篇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今天我很幸运、因为长生天太眷顾我这个无知的傻孩子了!在异地在他乡、又让我重新目睹龙应台的目送、也让我知道它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我觉得这就是是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