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最富有机变之人。早年曹操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只是个小小的典军校尉,几次给何进献计,不是被呵斥“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就是被何进怀疑“孟德亦怀私耶”,言不为用,官不得迁。后来何进事败身灭,董卓专权,曹操借机靠近,凭着聪明伶俐、甜言蜜语,颇得董卓信赖,可不用通报,随时进入董卓家门。在多疑的董卓那里,能获此信任,可见曹操平时对董卓下了多大功夫,能得入门不通报的待遇,当时朝中大臣中尚无人能够做到。然而曹操内心,也颇为不耻董卓所为,尽管一面结好董卓,一面却在静观其变。待到满朝文武皆恶董卓,人人恨不诛杀的时候,曹操所苦心经营的与董卓的关系,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
司徒王允是当时群臣的领袖,深孚众望,看不惯董卓弄权,但手中苦无军权,没有军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时无策,找了个过生日的理由,聚集朝中忠义之士密商除董之策。然而这群文人,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论胆略,论计谋,都乏善可陈,面对手握重兵的董卓,也只有徒呼奈何。王允在席上不免大放悲声,其他人除了苦叹,别无良方。众官哭声中,有一人却抚掌大笑,大家既惊且怒,王允见是曹操,忍不住一顿喝骂:“你祖宗三代都食汉朝俸禄,现在不仅不思报国,反而笑话我们这些忧国忧民的忠良,是何道理?”曹操反驳说:我不笑别的,只笑各位光知道哭泣,却没有制敌之招。就算是满朝之人从夜晚哭到天亮,从天亮再哭到夜晚,难道能把董卓苦死?正在大家哑口无言,心中不忿之际,曹操又口出惊人之语:我近日委曲求全地巴结讨好董卓,无非是想趁机除去董卓这个奸臣。现在董卓对我很是信任,对我毫无防范,我可以随时近他之身,听说司徒有一把宝刀,希望能借我一用,让我前去刺杀董卓,虽死无憾。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屈身董卓,消除了大家对他的疑虑,让大家明白他曹操并非趋炎附势之人,委曲求全,无非为了朝廷大义,于是对他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他表示前去舍命刺杀董卓,说明他曹操是个大勇之人,并不仅仅是个文人书生,是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身的人。这番话让大家认识到曹操是个善于隐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大家恍然大悟之下,对他转生敬佩。心中自觉把他纳为我辈中人。这个小小的典军校尉,在众人眼中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了。至此,行刺的成败不论,曹操已在满朝文武中赢得了尊重与威望,市得了名声,丝毫不逊色于与董卓拔刀相向、愤而离京的袁绍,甚至从干大事方面来看,曹操的隐忍比之袁绍的勇敢更为高明。这些对比在当时也许毫无意义,但在日后各自树旗旄,招兵马时,大家就会有所选择,特别是两者对决时,对于胜负的判断,也会从中分析端倪。
曹操的可贵之处在于言出必行。陈说得气势如虹,行动也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果敢。在王允处借得宝刀之后,曹操径直前往董卓府中行刺杀之事。借助于平时与董卓的交好,曹操没有经过检查通报,就直接进入到董卓的内府,董卓正好和干儿子吕布在一起,曹操一时难以下手。董卓问曹操为何来得晚了,曹操回答说因为马匹羸老,跑不动,故而来迟。董卓当即赠送他一匹西凉运送来的好马。可见曹操与董卓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如果曹操想依附董卓,获取名位富贵,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而曹操舍此大好局势,却要拼命独身行刺,说明曹操当时还是很有忠义之心,勇敢之行的热血男儿。就此一点,也该载入青史。
董卓命吕布出去为曹操选马,为曹操创造了一个绝好的行刺机会,因为吕布是董卓的得力干将,武艺无人能及,他要在场,十个曹操也是白搭,连个近身的机会恐怕都没有。正好此时董卓疲劳困顿,当着曹操的面竟然睡起觉来,曹操心中暗喜:此贼合当命绝。他立即掣出宝刀,正准备一刀毙命。哪知董卓正好醒来,在镜中看到曹操拔刀,大吃一惊,厉声喝问: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而回。此种情形,换了其他人,要么早就吓得直哆嗦,摊在地上了;不怕死的可能就勇往直前,明知是死,也要拔刀一搏。无论投降或拼命,终不免一死。曹操知道此次刺杀失败,情急之下,陡然心生一计,连忙顺势跪下,说是近日得一宝刀,要进献给丞相。带刀进入内室,侍卫并不搜查,董卓并不询问,由此可以看出董卓对曹操是多么的信任,侍卫们对曹操是多么熟悉!因为事发突然,董卓和曹操平时又十分熟悉密切,董卓没有想到曹操有行刺之心,高兴地接下宝刀,还对曹操赞赏有加。正好吕布已牵马返回,曹操以试骑为由,骑上宝马,逃之夭夭。出城门时,又得益于平时跟董卓的良好关系,打着受丞相派遣的名义,应付了守城军士,马不停蹄地跑离了京城。然而董卓和吕布也不至于愚蠢到毫无疑心。哪有送刀光是拔刀而刀鞘还放在身上之理?哪有趁着别人熟睡之时拔刀相送的道理?疑点太多!董卓找来谋士李儒商议,李儒说这事很简单,此时曹操未走则为献刀,如已逃跑则为刺杀。派人查询,曹操果已逃出京城,此行刺无疑,董卓立即张榜天下,追捕曹操。
读者读到曹操行刺一段,每每为曹操捏一把汗,对曹操的沉着和机智往往赞赏有加。试想,在天下第一残暴之人董卓面前,在天下第一勇将吕布面前,事败遭疑,岂能不怕?曹操深知此时只要露出半点破绽,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只要落在董卓之手,死是无疑的,关键是遭受怎样的折磨而死。从跪献宝刀,谈笑敷衍,到试骑脱身,曹操并未表现丝毫慌乱,而是极其镇定,从容耐心地寻找脱身之机。他知道以董卓的多疑,一旦回过神来,一定能猜到自己真正的目的,所以他竭力装得若无其事,短暂地骗过了董卓和吕布后,毫不迟疑,策马只身逃出京城。可以说,是曹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胆气和智慧挽救了自己。
孤身深入,独力行刺,特别是曹操这样一个无所依托,并无高强武艺的人,去刺杀残暴凶狠、爪牙众多、勇将不离左右的董卓,多半是有去无回的,聪明如曹操者必知此行的凶险。从这点上看,曹操当时确有一腔报国热血,抱着必死之决心,义无反顾,誓除奸恶。无论曹操成功或失败,是死是活,曹操必然青史留名,而事情往往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让曹操千古以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奸臣的形象。
刺杀董卓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则曹操有可能死,但也有机会存活;而失败则必死。事情的意外结果是,刺杀失败,而曹操得以逃脱。曹操能够逃脱,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沉着镇定。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他自己的未雨绸缪。曹操并非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只是一味舍命相搏,像古代那些剑客一样,凭勇恃强,只想刺杀成功,不顾个人死活。曹操图谋董卓,筹划已久,安排精当。可以说曹操是抱着敢死之心,却作着存活之计。
要图谋董卓,首先是要接近他。董卓弄权,满朝文武要么对其憎恶,不愿与之为伍,表面顺从,却很少与之接近。要么对其畏惧,唯唯诺诺,小心谨慎,不敢靠近。要么就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结果不是辞官离朝,就是被董卓谋害。只有曹操处心积虑地倾相结纳,主动靠近,赢得了董卓的信任和欢心,可随时出入相府而不遭受任何质疑。这就让曹操的行刺有机可乘,而且可以从容地等待和寻找机会,不像其他的行刺者,只有极少靠近对象的机会。在行刺决定已下后,曹操先是将心思暴露给朝廷正义之士,特别是得到了执清流牛耳的王允的赏识和支持,为自己赢得了名声和精神地位,洗刷了自己巴结董卓的恶名,也为自己争取了大量可能的外援,说明曹操有行刺后图存的愿望和信心。面临真正的行刺行动时,曹操精心策划了借刀杀人之计。按说,刺杀董卓,凭曹操随意出入相府的便利,瞅准机会,一把普通刀剑,足以了却董卓性命。没有机会,再锋利的刀剑又能奈董卓何?借用王允七星宝刀,说明曹操已做好行刺不成即献刀的准备。这个计划可谓天衣无缝,事有不济,无非损失一把宝刀,曹操完全可以全身而退,而且可能因为献刀更获董卓嘉奖。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毕竟董卓和吕布都是枭雄,曹操心中仍是惧怕万分,所以见了董卓,未解刀鞘即行刺杀,又被董卓在衣镜中喝破,慌乱之余,赶紧按计划跪地献刀,仗着镇定和机敏,躲过当场抓捕,得以脱身。虽然行刺未果,并被立即通缉。但正因为董卓告示于天下,曹操顿时扬名朝野,大臣百姓皆以曹操为心怀汉室、除奸去恶的忠臣义士,以至有后来陈宫夜放曹操并与之俱逃一出,让曹操能够躲开追捕,回到老家,从容举事。更有甚者,当其讨董卓、扶汉室的旗号一经打出,海内英雄纷纷慕名来投,一时兵强将广,终成一方诸侯。在他爰举义旗讨伐董卓的倡议下,各路诸侯纷纷响应。从此,曹操以老家为基础,东征西讨,迅速扩张,雄踞中原,争夺天下。这一切,皆肇事于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