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和蒂西莫·斯波主演的《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讲述了难解的母子关系下英国伟大画家L.S.洛瑞的诞生。作为传记电影,它的片名没有以洛瑞为主语,而是把他的母亲洛瑞太太放在了重心。与在爱的鼓励下成就的名人不同,由蒂西莫·斯波饰演的洛瑞人到中年,没有结婚,全心全意在照顾他卧病在床的母亲,只在夜晚母亲睡着后,跑到阁楼开始作画。然而,他不仅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赏识,更没有得到母亲的好脸色。
郁郁寡欢的母亲总是在唠叨洛瑞令她失望,强势又刻薄地控制着儿子的生活,而洛瑞没有责怪过母亲,他一辈子都在寻求能让她快乐的方式,在强弱关系与洛瑞的画作中都透露着他对想要得到母亲认可的渴望。在这段有些畸形的亲子关系中,洛瑞没有觉醒,他时时刻刻被极端的母爱束缚着,因为他想用画作定格住的美好记忆又总是与她有关,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下,他选择了忍气吞声,因为不管好或坏,母亲是他过去、现在与未来唯一的情感寄托。
在母亲的吹毛求疵与精神打压下,洛瑞习惯了孤独,可这种孤独与画画紧密相连,他又感受到了美好。在母亲去世后,洛瑞终于自由了,他去参加了画展。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了国民画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他挚爱的母亲不在了,他如今的成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他拒绝了英国首相颁发的勋章和勋爵称号。
母亲的PUA与儿子的“讨好型”人格让《洛瑞太太与她的儿子》展现了亲情的黑暗一面。洛瑞说,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他的控制狂母亲也是如此。在亲子之间,如果两代人对爱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所谓爱已变成了扭曲的存在,它的力量可以摧毁人亦能成就人,而洛瑞的经历就证明了它反向的动力。
母爱PUA催生的抗压性格是好还是坏?
影片重点讲述了洛瑞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那时洛瑞已经45岁了,他和母亲口中带给她不幸的父亲一样,是一个收租人,收入微薄,还要为父亲还债,但好在洛瑞还有绘画提醒着他不要忘记生活的美。
洛瑞太太卧病在床,只能靠洛瑞照顾她。每次洛瑞回到家,从楼上都会飘出一句“谁回来了”,连他比以往晚回家十分钟,母亲都会对他的行踪追问不停;她声称自己的消化系统十分虚弱,要洛瑞把香肠煎得焦一点,在吃饭时,她会问洛瑞香肠是从那条街那家店买的,并讽刺他说卖香肠的小男孩只会敲他竹杠;当洛瑞工作结束回家时,母亲会让他在进她的房间之前把自己整理好,进屋后还要检查洛瑞的手是不是非常干净。洛瑞已经人到中年,他在母亲眼里还是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小孩子,需要她监督与引导。
每次谈到洛瑞的画作时,洛瑞把画画当作是非常神圣的事,而母亲瞧不起他的爱好,也不赞同他把时间和金钱都花在没回报的事上。母亲不止一次表现出她对于自己儿子的厌恶与挑剔,因为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不会做生意的男人。
习惯挫折和母亲的失望是陪伴洛瑞半辈子的教育,可能大部分孩子得到的磨炼都是来自于社会,家庭则是充满爱、温暖与鼓励的避风港,父母的理解更是振奋人心的良药。然而,对于洛瑞来说,他一直以来的成长环境都是高压的。他的梦想无人理解,郁郁不得志,他唯一的亲人也不会给予支持,在社会与家庭的夹缝中,洛瑞只能每天深夜在小阁楼汲取阳光,用乐观的信念支撑自己再坚持一会儿。
很大程度上,洛瑞的顺从是他对别人的看法已经麻木的表现,这是母亲挫折教育成功的一部分。洛瑞太太变质的母爱塑造了洛瑞抗压的性格,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与精神打压反而是洛瑞固执的动力,因为他想要得到爱的人认可。洛瑞对于母亲的服从与包容是带有童年滤镜的,他对过去的母亲怀有眷恋,这是他不反抗的理由。他为了母亲,也为了保留自己的美好回忆,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爱,也是一厢情愿地为了爱。
母亲过分的控制欲可以称得上爱吗?
洛瑞太太是一个独特的母亲形象,她将自己的不幸完全归咎于婚姻,现在丈夫已逝,儿子洛瑞作为父亲的替代品继续承受着母亲的怨恨。洛瑞太太一直向往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曾经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因为洛瑞的父亲在做生意上一窍不通,还欠了债,所以她不得不搬到工人阶级的街区。这对于她来说是打击也是羞辱,人到暮年,她没有放弃对于奢华生活的幻想,而她不成器的儿子洛瑞却通过有关工厂的画,一次次地提醒她该放下本就不属于她的高贵感。
洛瑞太太不止一次对于邻居家的贵妇人波林流露出羡慕的眼光,于她而言,波林的穿着、圈子和生活都是她理想的模样,就算现在她已经卧病在床,不能独立行走,但是她还是在能和波林成为朋友,成为她圈子中的一员努力着。当波林提到她很喜欢洛瑞的那幅《帆船》后,洛瑞太太第一次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因为他的才华是被上流社会认可的。
洛瑞太太只看到了《帆船》对于她向往圈子的价值,却不明白《帆船》对洛瑞的意义。洛瑞在听到母亲喜欢那幅画时,感到了诧异,因为她曾经亲口说过她讨厌《帆船》,现在她的“喜欢”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与波林有着相同的品味而已,那是身份的象征。而对于洛瑞来说,《帆船》是他对于儿时母亲带他去海边跳舞时看到的风景,他一生都忘不了那个珍贵的瞬间,所以长大后才用画笔定格在了画布上。母子二人对于《帆船》喜欢的理由如此不同,又如此讽刺。
洛瑞太太曾说过,洛瑞一辈子和她在一起就好,毕竟也没有女人肯要他。这句话对于洛瑞来说是否定的,但是洛瑞太太在说出口时,脸上却是幸福。在洛瑞收到伦敦评论家的鼓励信时,他藏了好久才告诉母亲这个惊喜,然而洛瑞太太给他泼了盆冷水,让他不要轻信伦敦的人。实际上,她不想让洛瑞离他太远,脱离自己的掌控。
洛瑞太太所理解的母爱就是将洛瑞变成提线木偶般一事无成,目的是为了让他不能离开她。抛开洛瑞太太对于生活的怨念,她本真的愿望是不管是相爱还是相杀,她和自己的儿子永远在一起就好。而她隐秘的爱在结局也得到了印证。
晚年的母亲与洛瑞再次看《帆船》那幅画时,看到了曾经的快乐时光,她终于理解了它对于自己儿子的意义:一生到了尽头,什么都会化作乌有,然而洛瑞却以这种方式留住了它们。前半生,洛瑞一直在尊重、理解和服从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而到了人生的终点,洛瑞太太也明白了儿子对于他们共同回忆的珍视。他做这一切是为了爱,她何尝不是呢?只不过这种爱以牺牲洛瑞的自由、人格、理想为前提,残酷又悲哀。
洛瑞没有想过要反抗吗?
本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是洛瑞对母亲的正面反抗。母亲又一次说出,她从来没有喜欢过洛瑞的画。这次,洛瑞被激怒了,他冲到阁楼,将画作都扔下了楼,这吓坏了跌下床的母亲。洛瑞第一次没有管她,将画扔到了后院,想把它们烧掉,但又不舍得。他再一次伤心地问母亲,她没有一次喜欢过吗?母亲冰冷地说没有,他早该烧掉那些画了。
洛瑞的信仰彻底崩塌了,原来母亲对于《帆船》的认可只是一个笑话,他的期待、兴奋与努力也是那么荒唐。他将画扔到后院是为了母亲,而最后没忍心烧掉它们是为了自己,这是他第一次付诸行动的叛逆,尽管转天他还是按时给母亲做早餐。
曾经,母亲问他今天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时,洛瑞说他看到了一个长着胡子的女人。他十分羡慕她,因为她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长着胡子的女人脱离了母亲的认知,她十分厌恶不像女人的女人,她十分厌恶自己的儿子说喜欢她。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洛瑞渴望自由,获得自我的愿望已经表露,而这种自我是与母亲的控制相悖的。
洛瑞没有想过要反抗母亲自私的爱,因为她便是“自我”。在母亲去世后,洛瑞本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但是他没有,他放弃了名与利,只因为赋予自我价值的人已经不在。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对于洛瑞来说已经成为了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是他爱的义务,是甜蜜的烦恼。在母亲的唠叨、打压与陪伴中,他向往另一种生活,但当一切已逝,自由只有在过去的想象中才显得那么有诱惑力。
回忆大概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最好的归宿。对于洛瑞来说,就像《帆船》那幅画承载了太多鲜活的记忆一样,母亲的去世带走了他生命力的一部分,被框在了回忆的深处。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会磨平曾经的不满、冲突与不解,只在人们心中留下与父母往事相关的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