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产品和看人有什么区别?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关键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框架。在认知框架的指导下,我们无论是看产品和看人,会更加的便捷,更加的准确,更加的客观。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产品,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每个人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感受是混杂的。
我们内心的情绪,一定会被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进而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培养的产品思维能力,最关键的是建立起自我的认知框架,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待一个产品来,察觉一个人。
而不是像盲人摸象一样,不知道从何下手,从何入手,避免走过很多的大坑。
产品思维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次
看到一个产品,见到一个人,所能看到的所有外在的一切。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客户定位,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每个产品,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角色所控制,都有角色的痕迹。
感知层和角色框架层,都是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如果我们和别人的接触,紧紧限定在角色的对接里,不仅会被牢牢困在。设定的角色之中,而且基于角色的对接,是难以达到彼此深入的了解和建立深层的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每个人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不同的资源结构,会推动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
当我们选择使用一个手机软件的时候,首先是要看它的资源丰富,在这个软件上,能不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好用实用,且资源丰富的软件,吃穿住行都是如此。
当我们选择与一个人交往的时候,会在潜意识当中判断其拥有的资源,也希望与资源丰富的人,进行深入的对接。
当然,对产品,对人的认知结构,我们对资源的认知,不能光停留在抓表面数据,需更加注重其内在的深层的资源,这些资源比外的资源更加的宝贵。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人的存在感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对于一个产品而言,对自己的定位非常的清晰,对于个体而言,自己为什么存在?如何感知?在什么状态下,能够感觉到充分的满足?在什么情况下,能让自己感觉到不爽,甚至烦躁?
存在感对于人而言就好像,生存对于动物,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为的总开关。
对于动物而言,他的状态,情绪都是与关乎他生存需求,是不是得到了充分满足。即使看起来一些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非常的勉强,他也会努力学着去做,因为生存得到满足。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为什么会不辞辛劳的奔波,奋斗,拼搏,焦虑,不安等等,因为我们自身的存在感没有得到满足。
对于动物而言,只要生存得到了满足,内心就会愉悦,而人与动物截然不同。
因为人的需求的满足,层次更加复杂,更加多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我们在打造自己的能力圈,追求自我存在感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在左冲右突的过程里扩充了能力圈。
反而当我们的存在感得到充分满足时,我们就不会扩充自己的能力圈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一个人把拥有财富作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当他真正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他真的就失去了的斗志。
一个优秀的作者,想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当作品写出并得到世人认可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点,选择了与这个世界诀别。
扩充自己的能力圈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从外到内五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如果只是建立浅层的关系,感知层和角色框架层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深入了解,必须进入到后三个层次。
如果想追求建立深度的关系,长期关系和亲密关系,那必须深入到后三个层次,直至内核——一个人自我的存在感。
无论是产品对于人,还是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完全适配的,关键要看到,一个产品是优化,和一个人让自己持续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可以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并彼此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