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我的2013年博文——
林老师: 忙——总想抽点时间写书而压缩对个案的留恋,但16岁女孩回首童年时那潸然之泪总让我难以将它们压缩在脑海,一股控制不住的力量在催促着我将这些变成文字警醒世人,总有一种难以了却的情感牵挂着我,让我频频回首将这个16岁孩子的童年之痛在我脑海中翻腾,佐证必须对孩子童年情绪加以关注的结论。
让更多的家长觉醒,让更多的孩子在与环境磨合中多一点快乐少一点透彻心扉的痛……
16岁女孩曾经的痛
“你是否能想起来,小时候最痛苦的事?”我问。16岁女孩身材颀长,圆脸白皙。
“嗯……三年级时候吧,我和班长的事……”
有些出乎我意料——从女孩幼儿园开始,母亲就接触各种学前培训恨不得将世界上各种知识都让女儿接受。上学后,女孩偏科,数学好像与她缺少缘分,一直学得辛苦却难有收获。母亲隔段时间就会到我这里走走,述说为女儿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做的各种努力,包括到上海孟母堂尝试,也曾对读经产生兴趣……
我本以为这样的经历,对她而言最痛苦的回忆应该是学习的压力,岂止一开口的回忆竟然属于情商范畴的人际关系。
“她成绩好,老师很看好她……我特别想让老师关注我,就嫉妒、恨那个班长,想报复老师……老师总说要和好的同学玩,我觉得不对……虽然我和班长是好朋友,但后来关系破裂了,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机会修复……”
女孩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挂在脸颊……我赶紧递上餐巾纸。看得出她很在意班长的友情,至今仍为友谊破裂黯然神伤;还有老师对她的不公,心中的痛只有她自己知道。
“爸爸告诉我,朋友关系可以利用……”
“哦?那,以你现在的年龄反思父亲当时的教育,如何看?”我问。我想知道,童年错误印记,至今还能留存多少?
“我觉得不对,一个人还不懂什么叫友谊,就去利用朋友……再说,即使你懂了朋友之道,也不应该说是利用……”
看来,女孩对人生、友谊觉悟还不一般,很多成人都无法企及。
“那时,我整天就想这些事,学习上分心很多,成绩自然就不会太好……”女孩说。
“是的,人的精力有限嘛……不过,你也没浪费,成长需要时间,你付出了,就得到了,你挤出时间进行了人生探索,才让你这么早就悟到了友谊的真谛……”我说。
很多到了初中的孩子反馈,人际关系影响学习,家长却觉得不可思议。这几年深入研究心理学才知晓,伴随青春来临,党群特色在所难免,格外在意同龄人的眼光和关系就是显著特征。如果此时,没有童年期就开始修炼的人际关系积淀,就可能在同龄人扑朔迷离的目光中迷失了自我,前进的目标被遮蔽,只为眼前同龄人评价。
当然,如果这个阶段依然如童年一般,将同龄人眼神置之度外,还用回避方法将自己与旁人隔离,那么总有一天,这块性格短板会让人陷入更为深重的困惑之中;抑或窒息抑或迷茫抑或沉沦,将自己一生,挂在被一片大火烧毁后的枯树林中。
因此,人际困扰早点到来未必是坏事,人生中重要一环,也许从此开始衔接。
女孩今年初二了,憷数学好英语,在母亲努力下,离开同龄人争相挤兑的独木桥,凭着三级英语证书破格被一所专门辅导高考的学校录取,准备英语方向的高考训练,避开了十来年一直让她头痛的数学课目。
她母亲在教育上对女儿总是独辟蹊径,寻找着最新最适合女儿最能让女儿快乐的教育形式,是一个爱折腾敢冒险不管他人评价的特殊女人。但她仅能关注孩子外在的快乐与否,让孩子刻骨铭心经久不忘的人际关系问题居然在眼皮下悄然被漠视。并非母亲不想帮助,在旧教育制度中成长的母亲,难以跳出只关注事情而非情绪的传统圈圈,自以为接受了最新颖教育观,但与孩子内心却还隔着重重山。
“如果一个人讨厌某人,那必定是某人身上有着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如果真有这么个人站在自己的面前,肯定不能接受……”女孩如是说。
这出自十六岁孩子之口的深刻话语,很多三四十岁的人都无法领悟,甚至终身都不会在思想上留下痕迹,真令人惊叹她对人生的感悟如此之深。
“你如今这个学校,大多是大学落榜生,他们能专心学习?”我问。
“不能,很多就是找对象,玩游戏,混日子……”
“那你怎能独善其身?”我好奇了。她妈妈起先说过,如今的女儿学习状态很好。
“我发现自己虽然年纪比周围人小,但可以学得比别人好,这大大刺激了我的好胜心……特别是英语……”
能理解,抛开了令她生畏的数学,以擅长的英语为主,自信心骤然被激发。
“她现在反而要自学数学……”妈妈一旁插嘴。
这令我惊讶!好不容易摆脱了十几年一直困扰她让她自信心丧失的数学阴霾,居然又去主动去亲近它,完全自觉自愿,没有任何外界压力。
“我觉得也没什么嘛!……可能现在有自信了吧……嗯……现在感觉也不难……”
人的心理确实怪异,同样的绳子,被别人绑上身会觉得无比难受,总要尽力挣脱;但若被自己捆绑,必定是内心生命系统的需要,想好了理由看到了好处就能坚持下去。
女孩的心路历程让我感慨万千:母亲十几年的关注只是让女儿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殊不知最令女儿纠结和心痛的却是任何人任何时间都无法摆脱的人际交往。母亲的歪打正着,终于在十来年后以惊人之举让女儿获得了新生环境,但前提是女儿在不知不觉间在游离于母亲眼神状态下完成了内心的基本蜕变。若非此,很有可能会像周围人那样在自由女神到来之际,错误地将她当做自我放纵的保护神,沉溺于负面信息海洋不能自拔。若果真如此,母亲多年辛苦岂不付之东流,还混沌沌无法知晓事出何因。
感恩生命中一切际遇,正面的负面的,阳光的阴霾的,催人上进的阻碍前进的……女孩曾经的痛彻心扉已化成了人生路上前行的能量。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破茧化蝶,无法摆脱茧子的束缚大有人在,只为自身能量过于薄弱。以中国家庭大多只有一根独苗,如此教育方法风险成本着实过大。
若能从小关注孩子内心成长,帮助他们不断理顺内心纠结,将人际关系化为滋润雨露,不以表面学习分数作为努力目标和方向,相信孩子内心都有一棵向好向善太阳花,他们就会有足够力量挑战自己的人生短板,就像如今的女孩敢于直面一直被自己厌恶的数学。这样,我们的养育风险才能降到最低,孩子的成长保险才能提到最高。
让孩子多一些成长快乐,少一些心扉痛彻,多一些顺畅少一些曲折,这无疑是天下父母由衷愿望,但个中的方法,是否需要我们多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