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这两天,我脑子里总是闪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犯错问题?
随便在网上搜搜,这类的文章一大堆。主流思想就是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对于家长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明知道孩子这么做是错的,却不能提前制止,尴尬症、强迫症什么的都犯了。
那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错误?我们不是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收获吗?
我简单的利用手头的各种资源搜索了一下原因,结果让我崩溃。因为我没有搜索到一篇相关的文章。
细思极恐,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啊,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一场狩猎,猎人们满载而归。待他们回家后,村子中留守的人第一反应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肯定是猎人手里的猎物啊?难道他们还要去考虑是不是猎人们哪个陷阱没放好,否则应该多打两头猎物?即便考虑,那也是之后的事吧。
可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思维往往不是这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挑出孩子的错误。即便好一点的家长,表达委婉些,也是夸奖一番,然后用但是转折,指出孩子的瑕疵。
比如孩子拿着考卷回家,只要不是满分,哪怕只差一分,家长都会习惯的问上一句,错哪了?有家长会问孩子那些对的问题吗?那些才是孩子的收获啊!
如果家长扭转不过来这种思维,想做到包容孩子犯错真的不容易,因为每一次包容都是和自己的习惯、潜意识做斗争。这很累,而且没有人能保证全胜。
02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养成只关注孩子犯错的习惯呢?
我认为,罪魁祸首是工业化思维。
工业化思维现在是一个很普遍的词了,但是刚提出那阵它可是先进的代表。不过现在是信息智能时代,即便工业化思维还有一定市场,但是也改变不了它成为守旧的代名词。
工业化思维的最核心思想就是标准化,这样标准化的东西方便协作,提高效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
现代我们家长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工业体系下建立的,所以符合标准这个思维已经深入人心。无论你任何职业,都有自己的流程和标准。我们不关心自己做的有多好,只要符合标准,不出错,那么最后产生的产品就有质量保证。
快递人员遵守标准,快递就可以又好又快的送达;白领人员遵守自己岗位的标准,那么最后公司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就会有人买单;老师也是一样,只要他们按照教委的大纲,按照每一年的教材进行教学,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学生经过标准的流程,直到大学毕业,就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家长也一样,受到这种工业化思维的影响,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有这样一种概念,孩子不出错,那么他们就是健康的成长,收获正确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技能。因此,我们只要关注孩子的错误就好了。
至于最终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并没有一个概念。我们家长仿佛只是流水线上的一名员工,只关注自己这个阶段,孩子是不是标准。
潜意识里的事没法证明,但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很明显的能反应出这个结论。比如,有多少家长是在孩子高考前就关注学校和未来选择的专业?大多数的家长还停留在看分报志愿的态度上,因为我们默认学校教育就是生产线,高考成绩就是孩子学习的产品,产品出来后才能被检验。
03
每当我们关注孩子的错误,都像用锉刀把孩子身上多出的棱角磨掉,让他们更符合标准化的模具。
但是,凡是标准品,肯定不是最好的。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福特汽车与手工打磨的劳斯莱斯无法可比。
我们家长已经开始反省不应该用锉刀打磨孩子的棱角,于是出现了那些关于孩子犯错的文章。但是只要我们摆脱不了拿着模具当目标的心理,我们最终只是换一种工具,来让孩子符合标准罢了,结果是一样的。
社会上还有一个现象,成绩最好的,往往不是未来最有成就的。因为成绩最好的,都是被学校打磨的最标准的零件,而社会需求的,恰恰不是那些标准的东西。
现代的社会变革很快,一个时代的标准品,在下一个时代可能就是废品。所以,现代家长真不该去计较孩子一时的错误,而是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的是否有学习的兴趣,自我学习能力是否优异,是否有足够的抗压、抗风险能力。
回到我们的标题,考试结束后,你是问孩子哪对了?还是哪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