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之秋
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那这个处处危险的社会到底是怎么来的?回想一下儿时的我们,对比一下今天的孩子,我们究竟毁了多少美好的东西?我们都给孩子留下了什么?
千疮百孔的自然
除了“殇”这个字,还有“霾”字,现在很多小学生都认识了,会写了——生活中见得多了。
跟孩子们讲起小时候的清清河水,水中的嬉戏,他们的眼里都是羡慕。在我们小时候,农村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哪个夏天不是在河里度过的?比赛游泳、憋气,嬉闹,捉鱼钓虾。但现在还有几条河水不是污的、臭的?
现在要是抬头看到蓝天白云,都很有惊喜感,忍不住用手机拍下来。很多时候,天空就像擦不干净的玻璃,灰蒙蒙的。在我们小时候,躺在青草地上、谷堆旁边,看天上的云朵飘逸、变幻,就是一大乐事。除了天空的云朵,还有在空中拖着长长“尾巴”的飞机。几乎每场暴雨过后,空中都会挂上一条美丽彩虹,那就是每个孩子的七彩梦啊。秋天的空中,一个个的雁阵也是我们喜欢的景观。萧瑟秋风里,随着那远去的排成“一”字或“人”形的远去的大雁,小小的心竟也感受到淡淡的惆怅。这些美,这些来自自然的珍贵感受,现在的孩子还能体会到吗?难怪这些孩子语文书上读到古诗词里的自然之美会一脸的茫然啊。
许多家长抱怨现在孩子太喜欢看电视、玩手机。不然,他们的闲暇时间还可以干什么呢?身边的自然还有多少能吸引他们?有条件的父母也会带孩子去旅游,但孩子匆匆见到的有多少是本真的自然?我的家乡洪泽湖西畔有一大片近20平方公里的滩涂,是众多鱼蟹鸟类的天堂。然而,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把它打造成国家四A级旅游景点,为了方便旅游船和“小火车”通行,开凿河道和建筑道路。盖了一些展厅和场馆,做了一些人工景观。周边盖别墅,发展街道,开宾馆、饭店……可想而知,滩涂不再是原来的滩涂,自然亦不是原来的自然。
为了发展经济,竭泽而渔,且理直气壮,心安理得。而却给孩子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自然。
危险四伏的上学路
我女儿读高中了,从学校到家不过800米左右的路程,但每天晚自习放学,必定要去接她,否则根本不放心,而且她也似乎不敢独自回家。
这在我们那一代,简直就是个笑话。我们小时候,十几里的路,也没有家长接送。而且上学放学路上,也是一路走,一路玩耍。短短的上学路,因为好玩的东西,因为游戏,会走很长的时间。一路走,一路玩,一路乐。遇到老人背口袋,提东西什么的,一定会去帮忙,既不怕惹什么麻烦,老人也不会把小孩拐走。
读过沈从文的一篇散文,写他小时候上学放学总要有意拐几条街,看街景。他能把打铁的和杀猪的补鞋的等等很多手艺人的做工的一套工序都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每天看,每天乐趣不断。
而现在的孩子上学路,是一条短短的线段。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必须亲眼见孩子走进校门才放心离开。孩子很小就被家长和老师嘱咐不可以独自离开校门。否则就有被拐卖的可能。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乡镇中学工作,那一年女儿随我在镇上读幼儿园大班。我当时做班主任,很忙,也想锻炼她就让她自己上下学,她幼儿园到我们学校也不过就几百米远。有一天,她回家跟我说,老师对他们说,路上有人拐卖小孩,每天必须要家长接送。我听了,安慰她说,那是大城市,我们这儿是农村,没有那样的坏人。但是,有一天,我放学后,饭都快做好了,她还没有回。想到她跟我说过的话,顿时就慌了,连忙骑车去找她,结果她在路边跟一个小伙伴做游戏呢。我当时抱到她,仿佛是丢失了刚找回似的激动。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让她独自上学了。
我们小时候,路上有陌生人给小糖瓜果之类的,都喜滋滋地接下来,吃得很开心。但现在的孩子,早已被家长老师灌输了很强的防范意识,别说陌生人,就是一个小区一个单元对门的邻居,给东西吃,也坚决不会接的,更不敢吃。
出门遇到老人孩子摔跤,有家长教育千万不可搀扶,否则有可能就被讹上了。
很小的孩子,他们就对这个社会有着深深地恐惧与不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能给孩子幸福感吗?一颗总是防范的心,能感知到多少美好的东西?
枯燥乏味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因为没有真正的童年。
远离自然、伙伴、和游戏的童年,有什么乐趣可言?
无论是游乐场,还是大超市,都无法跟我们小时候的打谷场各种各样的游戏,田野里追蝴蝶,月下捉迷藏……的趣味相比。
现在的孩子要么看电视,要么上网玩游戏,孤单寂寞。
我们小时候,有着长长的假期,假期里有着无穷的快乐。现在的孩子,每到假期,似乎更辛苦。戴着厚厚的眼镜,老学究似的,这个辅导班赶到那个辅导班,看着都可怜。既分不清五谷,也不曾欣赏到四季的景致。见得最多的就是高大的建筑物,川流的车辆,一本本的教辅,一块块黑板,一个个老师。家长为了放心,为了减少他们玩电脑的时间,为了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牺牲钱财,牺牲孩子的童年。
这样的童年,当然是枯燥乏味的。童年本来是对万物最敏感好奇的一段生命,却活得沉重寂然,不能不说真的很可怜。
是得问问,我们能给孩子的,除了优厚的物质享受,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