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①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取”通“娶”,见《论语集释》。
【译 文】
7.30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私心偏袒人,难道孔子这位君子也会偏袒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和他一样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精 华 解 读
闻过则喜:孔子这么“背锅”,真的太高级了
孔子明知道自己国君的行为不合乎礼,但仍然回答“知礼”,对外维护领导/上级的形象,这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被别人嘲笑时,孔子没有抱怨自己两难的境地,而是表现出了“闻过则喜”的谦逊态度。孔子的境界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推荐你读《孔子传》《责任病毒》
【原文】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①:“文莫”通“忞慔”,见《论语集释》。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 文】
7.32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7.33 孔子说:“我也能做到勤奋地学习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行和修养方面,我却做得不够好。”
7.34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和仁人,那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那我是能做到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做不到的啊。”
7.35 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祷。孔子说:“有这么治病的吗?”子路答:“有。按照《诔》的指示,我可以祈祷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无事。”孔子说:“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精 华 解 读
圣与仁,吾岂敢:孔子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圣人”
虽然孔子被后世“封圣”,可他在世时从来不会说自己是个“圣人”,也不会说自己是个“仁人”。孔子只敢说自己“好学”和“诲人不倦”。这也不全是孔子的自谦,因为“圣”与“仁”的确是比较难达到的两种境界。前者受限于客观条件,而后者则受限于主观状态。但如果我们把“仁”当作此生的追求,这也不失为一个让人生充实和快乐的好方法。推荐你读《孔子传》《幸福的方法》
课 后 思 考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说自己连“仁”都没有做到呢?真的只是谦虚吗?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感悟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每个人看他追求什么?求仁得仁。如果追名逐利,仁就在身边,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闻过则喜。不乏人当别人指正自己的错误时,会恼怒,亦或者甩锅、辩解。而孔子则是闻过则喜。孔子的境界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3.“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不仅要勤奋好学理论知识,更要做一个身体力行的人。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笃行致远。
4.“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
“你的领悟,有时候只是别人的常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