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❶是在往芦关旅行的途中,苏章二人进入深山,再往前就到黑水谷了,这是来到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一条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翻滚倾泻,两侧巨石陡峭。章惇是极有勇气之人,向苏东坡提出从木板上走过去,在对面岩石的峭壁上一行字,一般游客常在名胜之地题字的。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惇以无动于衷的定力,独自走过那条深涧,然后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于此”六个大字。随后又轻松自如若无其事般由独木桥上走回来。(P65)
❷皇帝并未下此诏书,章惇并未如愿以偿,但是他的其他迫害阴谋却成功了。司马光家的财产没收了,他子孙的俸禄官衔取消了,朝廷给司马光坟墓上踢建的荣耀牌坊拆除了,皇太后为司马光赐建的碑文给磨平了。⋯⋯(省略)章惇要把司马光开棺鞭尸的梦想落了空,他坚持,凡是对司马光后代有害的措施则绝不可放宽。(P296)
评价:
第一段主要写了章惇独自穿过深涧的情景。通过环境描写"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一条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翻滚倾泻,两侧巨石陡峭"侧面反映出了此时的处境之险,但章惇是一个极有勇气之人。通过动作描写和一系列的副词,让人觉得他的动作一气呵成,如此险境却能轻松自如若无其事体现了他敢于玩弄自己的生命,不愧为一个极为狠毒的政客。同时,又将章惇与苏东坡的胆小形成对比,苏轼本就是一个富有勇气的人,但在此处显得如此胆小,说明章惇已经不仅仅是极有勇气,而是狠毒。
第一段是在为后文章惇担任宰相后,权倾朝野,血洗朝廷的内容做铺垫。他为了变法,不惜与自己曾经多次在患难时挺身而出的苏轼翻脸,甚至是流放他们(苏氏兄弟)。
第二段中主要写了章惇对司马光的迫害,书中并没有说什么他们二人的私人恩怨,因此我认为仅仅是政治观念不同,司马光是曾经保守派的领袖,而此时章惇是变法派的领袖。他不仅迫害司马光,还祸害他的后代。体现了章惇的狠毒,还试图将司马光鞭尸。可想而知,当朝廷正是落在这样一位小人手里,那么国家必定是岌岌可危的。
我学到了:当别人与你有不同见解时,要多一份宽容与理解。
司马光与王安石尽管在朝庭上争辩得不可开交,但到晚年两人却相敬如宾,放下了往事。司马光已死章惇却执意要鞭尸,苛酷无情,仅仅是因为政治观念。但到最后,王安石被司马光厚葬,章惇却作法自毙,被世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