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飞鸟集阅读大赏之鲜血梅花。
初读余华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跟着故事的主人公行走在路上,走进村庄、走进集镇、走进江河、走进大山,懵懵懂懂,像曾经梦里出现过的情景,在群山迷雾人群中漫游,辨不清方向叫不出地名,漫无目的晃悠悠,像风一样移动,像衣服一样飘荡,不知要去哪里?文章从头到尾有别于其他的武侠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快意恩仇,梅花剑也未曾滴血。读完后迷迷糊糊,没看明白,脑海里只有一个大概的故事线。
故事主要讲述阮海阔的父亲阮进武十五年前死于两名黑衣人之手,阮海阔只有五岁,阮进武躺在野草里,天空飘着血腥的树叶,阮海阔捡着带血的树叶……那时阮进武手持梅花剑威震武林,梅花剑更是出奇厉害,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需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只留一滴永久盘踞剑上,状若一朵袖珍梅花。梅花剑几代相传,传至阮进武手中,已有七十九朵鲜血梅花。阮进武行走江湖二十年,在剑上增添了二十朵梅花。梅花剑一旦出鞘,血光四射,还没等到凑齐100朵梅花,阮进武就被两名黑衣人杀了。
阮海阔在母亲复仇的期盼和眼光中长大,长大后没有继承父亲半点英武的样子,身体虚弱,不会武功,脑子也不灵活,被等不及的母亲推上了复仇之路。母亲只告诉他有两个人知道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一个是青云道长,一个是白雨潇,这两个人曾于二十年前在华山脚下与阮进武高歌比剑,也是阮进武威武一生唯一没有击败过的两名武林高手,这两名高手知道杀害阮进武的凶手是谁。母亲让他去找这两位高人问清楚,这两位高人长什么样?去哪里找?全是未知数。阮海阔从小就知道为父亲报仇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该做的事,乖乖踏上了复仇之路。
看着阮海阔漫无目的游荡在路上,心里急呀!一会儿村寨,一会儿山水,一会儿十字路口,怎么选?去哪里找人?云里雾里走着,遇上了胭脂女,遇上了黑针大侠,绕来绕去,绕了好大的弯,遇上又错过,错过又遇上,终于寻到了要找的人,结局是杀他父亲的人已经被别人杀了,他的大仇得报。他没有喜也没有悲,除了回顾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平静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文章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读完感觉奇奇怪怪的,这是武侠小说吗?除了标题有一点武侠的血腥味,全文就写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子在路上走的过程,梅花剑上也没出现过鲜血梅花。一路上他偶然遇到了几位武林高手和要找的人,可他傻乎乎的全然不知,忘了这人又忘了那事,或是不经意间错过,这哪是去复仇?简直就是去流浪。武林中的高人缥缈模糊,他与他们的接触也像隔着一层纱,没有头绪有点混乱,实在不明白余华大师要表达什么?留在我脑子里、印象深刻的是他笔下那些唯美的场景描写,阮海阔母亲决绝自焚的惨烈情景、胭脂女全身涂满奇花异草毒素的香艳情景、与白雨潇在江边上同乘一条船对话的情景、在黑针大侠坐的大树旁井里打水喝的情景……像电影镜头的画面定格在眼前,惊叹于他文字的能力!
再读余华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整个故事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清晰起来,觉得这样写武侠有点意思。表象上看,开篇交代了十五年前一代宗师阮进武的威名和梅花剑的厉害,阮进武被杀,儿子幼小,父仇子报天经地义,也符合武侠小说的逻辑,可这复仇之路就很诡异了,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一般而言,在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报杀父之仇,肯定少不了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小拜高人为师——历经磨难吃尽苦头——武功精进学成归来——大仇得报威震武林。可余华大师偏不这样写,他把主角写成一个废材,通过人物递进式的关联和时间安排上的落差,帮助主人公完成了复仇任务。这有点荒诞怪异,似乎又不缺武侠小说该有的元素,让读者感知了江湖的诡异和复杂。
人物出场顺序及关联:
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阮海阔资质平平,他爹阮进武生前的威武并未寄托到他的血液里,他朝着他母亲所希望的相反方向成长,身体虚弱。这样一个武林人的后代,怎么去报得了杀父之仇?不用想也清楚,就是见到了仇人也不可能完成复仇,虽然他背着梅花剑,这梅花剑只是他身份的一个印记。所以他不能和仇人面对面,那他怎样才能去完成报仇任务呢?
他母亲说了,要报仇,首先得找到青云道长、白雨潇这两位武林高手,这两位高手和他父亲交过手,都是以前武林中响当当的人物,知道武林中的所有事情。在他漫无目的飘移中,无方向无指引,冥冥之中先后遇到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他们何许人也?胭脂女是天下第二毒王,满身涂满了剧毒的花粉,一旦花粉洋溢开来,一丈之内的人便中毒身亡。黑针大侠是使用暗器的一流高手,尤其是在黑夜里,每发必中,暗器便是他的一头黑发,黑发一旦脱离头颅就坚硬如一根黑针。他们看到阮海阔身上背着的梅花剑,知道阮海阔是阮进武的后人,而阮海阔却全然不知道他们在武林里的名声,当他们问他去干什么时,他说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这两人刚好要向青云道长打听个人,阮海阔答应见到青衣大侠后,帮胭脂女打听刘天这个人的去向,帮黑针大侠打听李东这个人的去向。行走中,一袭白袍的白雨潇出现了,白雨潇看他背的剑知道他是阮进武的后人,问他干什么时,他只说出了找青云道长,忘记了母亲说过的话要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两个人,因他心中记挂着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交代的事,忘了白雨潇这个人,也不知道眼前人就是白雨潇,就这样和白雨潇错过背道而驰,错失了打听消息的良机。几经周折,在破庙里终于见到了青云道长,他为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打听刘天和李东两人的去向,青云道长告诉他,七年前刘天去了云南,李东去了广西,不过现在两人正往华山而去,参加十年一次的华山剑会。当他再问杀害父亲的凶手时,青云道长说只回答两个问题,然后飘然而去,他又失去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只有继续寻找白雨潇。途中再次先后遇见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告诉了他们刘天和李东的去处。当他再次碰上白雨潇问及杀父仇人时,白雨潇却告诉他,杀害他父亲的两个黑衣人就是刘天和李东,这两人已分别被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杀死,兜兜转转,他想杀的人已死,想报的仇有人已替他报。
不难看出,杀害阮海阔父亲的凶手刘天和李东两人,正是胭脂女和黑针大侠要追杀的人。阮海阔要找到杀父仇人,必须先找到青云道长和白雨潇,阮海阔在找寻过程中先遇到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胭脂女和黑针大侠追杀的人只有青云道长知道去了哪里,阮海阔找到青云道长后帮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打听到了刘天和李东的去处,但他并不知道这两人就是杀害父亲的人,只知道这是胭脂女和黑针大侠要找的人,再次遇上黑针大侠和胭脂女时将李东和刘天的去处告诉了他们。不知不觉,他帮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打听到了消息,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帮他报了杀父之仇。小说里人物之间有着不可忽视或偶然或必然的内在联系。
时间的安排及逻辑:
漫游一年多以后遇见胭脂女,离开胭脂女多月后遇见黑针大侠,时隔半年后遇见了白雨潇与之错过,又走几个月后遇见了青云道长,离开青云道长后再次见到了黑针大侠和胭脂女,等最后找到白雨潇时,时间已过去了三年。这时间节点对应阮海阔的复仇目标,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余华大师为什么要这样写武侠小说呢?他有他的高明和与众不同之处。
细读余华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是要借武侠小说的外衣,讲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通过细品文章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启示。
第一,复仇之路也是人生之路,如金庸老人家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每一个活在社会中的人,其恩恩怨怨、是非对错,和时间相比,和浩瀚的时空相比,就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曾经辉煌也好,落魄也罢,弹指一挥成过往,未来都有着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控性,没有什么是最好,也没有什么是最坏。人生之路要怎么走?怎么走才更有意义,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对生活所持的态度。
第二,有些执念该放的要放,凡事努力了还得顺应自然。阮海阔的母亲被困在仇恨里,白发像野草一样疯长,把复仇的责任强加在儿子的身上,偏偏儿子资质平平,成不了大事,可她还是把儿子推上了复仇之路,甚至自焚断了他的所有退路。阮海阔是多么悲催的一个人,从小在母亲复仇的眼光中长大,不管能不能想不想,都得按照母亲定好的路线走,活得像一个木偶,被推着走。展望今天,我们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培养教育的态度,总说该补课了,该学琴了,要考什么什么学校,该恋爱了该结婚了……事事催着管着不放手,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高不高兴?是否需要?最后把孩子逼成了“苦行僧”,严重的精神出问题丢掉性命,悔不当初。孩子快乐的天性被磨灭,失去了本真和自我,适得其反。
第三,善良本分,吃苦耐劳,永远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的主题和正解。书中像阮海阔那样平凡渺小的人,从客观上讲,要想报杀父之仇根本不可能,去了也是白白送死,可他心性纯良,顺着母亲意,一路上不怕吃苦,忍受饥渴和病痛,一直走,背负仇恨还不忘帮助他人,完成了只有一面之缘的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交代的事情。冥冥之中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命运的齿轮有了转机,他不但没死,大仇得报,还回顾了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做过的事,顿悟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