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中都有着极大造诣的“苏仙”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我眼中,苏东坡不仅仅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宗主,他还是一名资深的“吃货”。
苏东坡爱吃,可以说美食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徐州吃蝴蝶馓子,写下了《寒具诗》,大叹“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吃过橘子后,写下了《浣溪沙·咏橘》,赞美道“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吃野鸡写下了《食雉》;吃鲍鱼写下了《鳆鱼行》;吃蟹写下了《丁公默送蝤蛑》......
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颇不顺利,但在坎坷的仕途中,一种又一种美味被他尝遍,一首接一首诗词为此而作。一生奔波,颠沛流离,只有诗词和美食相随。他为美食而写的诗不仅仅表明了他对美食的热爱,我还能从中体会到他在面对命运的重压时,并没有因此屈服,就此沉沦,依旧活出风采的豁达乐观。我认为,美食是支撑他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而也是因为他的乐天,才能在落魄的境地下还能感受美食。
黄州,在当时是一处荒凉之地,在一座荒城当一个毫无权力的连芝麻都算不上的官,换做其他人,可能早就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但苏轼虽然被贬至黄州,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到“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长江里的鱼儿鱼肉鲜美,山上竹子成片,仿佛闻到了竹笋的香味呢。在自嘲自伤当中,东坡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在宋朝,猪肉为贱肉,人们都不屑于吃。但是到了黄州的苏东坡,因为官禄微薄,只能买猪肉,但他并不厌弃,还研究出了猪肉的做法:“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穷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接着就记下了猪肉的做法,最后演变成了现在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此外,苏轼还发明了羊蝎子,因此在给子由的信中他调侃道:你生活优渥,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你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
后来,东坡被贬至惠州,在面对自己被流放到的地方,苏东坡在罗浮山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往南至儋州,一个比黄州和惠州还要荒凉破落的地方,但是东坡在此等绝境中,发现了名曰生蚝的美味。东坡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说,不要告诉京中的人儋州的生蚝有多好吃,免得他们抢来他的来吃。(“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如此善食的东坡,在诗中也写道“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