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一位好友关注了李雪的公号,昨天她发来李雪公号的最新一篇更新《“从未见过李雪如此严重地对待一个孩子”》,说感觉“有点玄”,“神叨叨”,我打开看了一下,竟然被这篇文章吸引,解决了我当下育儿的大半迷思和矛盾点。
时间再退回两年多,我没生娃之前,如果当时看到了这篇,什么感觉呢?跟我朋友会是一样的感觉。每个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家长带来的压力和苦恼都是不一样的,刚出生的时候怕他饿,怕他冷,怕他不长肉又怕他太长肉,怕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怕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开端,长大一点怕他生长发育落后又怕他小病不舒服,再大一点怕他太听话又怕他不听话……在出生的头几年,每几个月就要不断更新关注的焦点,随着娃的生长,关注点在变,感受也在变。
而最明显的变化是,在不断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身为父母想法的不断探索和反思。可能才短短几年,我们自身的成长变化一点也不亚于前几十年的独活,尤其是有了对亲子关系的实践以后,与之前完全活在想象中的亲子场景大不相同。
没有娃以前,看到脏兮兮的小朋友,心想:这小朋友太邋遢了,父母咋不给打扮打扮,不负责任呀,等我成了妈妈,我一定……等我真成了妈,才发现邋遢是常态,我想让她在一个自由而少管教的环境里长大,减少对她的干预,那经常免不了特别邋遢,又脏又臭,一开始还勤快的换换,后来觉得这也挺好,关注点完全不在这上面,在她今天用了什么语气跟我说什么话,见到什么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上面,穿什么?有穿的就行。
没有娃以前,看到胡蹦乱跳的小朋友,心想:这太吵闹了,家长怎么一点也不管呢,不负责任呀,等我成了妈,一定教娃从小养成良好的……等我真成了妈,娃长到这么大,才发现吵闹是好事,一个孩子能开心的吵闹大叫说明安全感不错,对身边的人很信赖,保留了一些攻击性和主动性,这个娃才是真的比较幸福。
没有娃以前,想象亲子关系,一定是融洽快乐,其乐融融,应该是孩子听我的,我努力学习做个好妈妈。等我真成了妈,才发现以前的想法就是个大傻叉,孩子虽然小但是一点也不傻,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我对他太好他咬我手指头,我对他不好又担心伤害了幼小的心灵。心灵可能是比较幼小的,但是一点也不脆弱,小朋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为武器,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母女交锋,互爱互斗搞得我都头大了。她听我的吗?她一点都不在乎是不是听我的话,只是在做这个环境和养育者共同塑造加上她的先天气质自然形成的那个人。她会试图掌控我,我也会试图掌控她,就是来回博弈的社会过程。不要想用爱就把孩子套牢,有了孩子发现根本不可能的,只要有这种想法,亲子大战里面父母就已经处于劣势了。
娃小时候我想父母跟孩子之前肯定是你爱我我爱你的关系,越大越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爱我我欺负你,我爱你你欺负我,我欺负了你我愧疚再被你欺负,你欺负了我再来讨好我,再加上个第三四五六方,情感纠结的复杂程度堪比乱麻。理想中的亲子关系不存在,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就在乱麻中不断抽条生长,有几支能长得好,但是不能说明没有其他枝丫。
李雪的这篇讲到了“无论是使用高级文明用语还是说粗话甚至脏话都没关系,关键区别是,父母讲话是基于没有界限的幻想,还是基于有界限的现实”,教养孩子的路上走得越远,整个人就越神叨,很难言简意赅的与外人道也。宝宝小时候我们经常分享她的喜怒哀乐,因为环境单纯简单,双方输入输出的表达有限,而随着娃长大,我们却越来越难在朋友圈分享某个时刻娃的喜怒哀乐想法看法,因为孩子有太多面了,每一面都需要我们用相应的策略去应对,都需要我们发展出相应的感受延伸去理解,自己还没搞明白呢,难说难说。
好在难说也有人说出来了,好在随着娃日复一日的长大,我们也在成为一个更多思考更多感知不断进阶的父母,昨天不曾料想过的,今天竟然明白了,今天尚未探索的,明天也会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