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千世界,其实每个人虽然有不同的面孔,但是内心深处却是一样的。同样经历着成长,同样有着喜怒哀乐。
机会对于每个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每个人在面临不同境遇的时候取舍不同。千千万万个岔路口慢慢加大了每个人的差异性,但从这个层面上,还是形式上的不同,内心深处的期待还是有很多相似性存在。而最能改变人心性的是在对于内心深处的打击,每个人的底线都是由自己的三观来定义,但是也会受到社会或者家人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底线也在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许久不见的朋友,再见面时也大多停留在曾经的记忆深处,至于这些年发生的改变,还是需要重新认知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多年不见的朋友,我们都应该从新朋友开始交流,越是久远不见的朋友,越是如此。我们一样的是同样成长的年纪,不同的是对于事物的态度,也许刻意的寒暄,最终带来的只是更加尴尬的别离。
坚持做自己注定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是自己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是简单的我行我素,那么充其量是任性。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审视自己,并且通过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认知,通过阅历来丰富自己的直觉,那么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本能地检索自己的知识库,再加上不断修正的逻辑思辨能力,最后才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你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被一个人的表象所迷,那是经不住岁月的磨合的,一个真正让你信任的人,一定是本质上和自己是志同道合的人。因为被信任的人如果和你不是契合度很高的话,也是无法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的。所以“两厢情愿”的关系最为稳固,同样也少了多余的繁文缛节。在这一方面,一样的是建立牢靠关系的信任过程,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对于彼此关系的一种真实的反馈。
饱经沧桑的人通常更加稳重,对于大喜大悲都能够内化到平常心状态。而初出茅庐的人,敢于挑战所有的不可能,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成长经历,只不过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所以最终经历的事情也是有所区别。但是如果内心是渴望美好的,最终的归处是一样的。在这个方面,我们更应该从先人记录下来的典籍中去观察,毕竟每个人的一生很短,要做的事情也很有限,如果能够避免走过太多的弯路,那么对于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当一个人对于物质的需求很低的时候,就会更多地追求自己的精神文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很简单,但是要满足基于攀比心而撑起的欲望,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也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所选择的天平向哪边倾斜。
我们都一样,在慢慢的人生道路中,都是从一个干净的婴儿开始接触世界,然后一样毫无牵绊地离开。但不一样是此生过得充实、幸福,还是空虚、无助。
2018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