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学者查尔斯·范多伦和莫提莫·艾德勒编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乡土中国》属于一种实用书籍,阅读首先明白这本书讲了什么,以及这本书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这些内容在本书的《后记》中由费孝通先生讲清了。
社会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后记》中当然会提到较为专业的名词和概念,但是博学深思的费老也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是写给一般读者的书,文辞也较通俗,不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是不同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社会科学,它和这两门科学是并列的,彼此有交叉,但不是从属的关系。
为了更深地理解社会,探秘人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费老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了大量地实践和缜密的思考,这也让我想到高中教材中选录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志、力、物缺一不可,然后“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多么简单的道理,也是多么艰难地过程,上下求索而得之。
再返回来思考书名,去总结本书的主要内容,“乡土”其实就是指农村生活,题目没有定为“农村”,我的理解是乡土是社会的本质土壤和基础,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中国本色特点,这是本原。而“农村”只是某种相对于城市的环境名词,涵盖的内容很有限。而此书就是以中国的最普遍的最平凡的事实来说明社会的特性。
《乡土中国》是综合的思考,全书涉及到乡土环境中的血缘、性别、制度管理、文化等,还提到它的变化。每一方面都是有大量的事实来证明,也可以让我们想到真实的现在的乡村生活。
在重读这本书中,我脑海里总是有这样的一个词语——稳定。首先从物理概念来说,土地是不动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历经沧桑,也无法改变的。而“土地”又不是狭义的概念,它代表着生存的依赖。这是稳定的,这是“根”。
其次从土地中产生的血缘,血脉相连,无法阻隔,任时空变迁,这都是血浓于水。这也联系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是稳定的。这是血肉。
第三,土地中产生的生活方式相对稳定,因为生活的环境在段时间内没有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生活在慢慢积累经验,综合成为特有的社会方式,量变不断地积累。
立足现代,巨大变迁和不断创新是当今的主题,那么是否要完全放弃稳定的乡土中国,应该反对、贬斥它吗?该如何看待乡土中国,也是如何更好更稳定地发展中国,这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