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许多人,很容易忽视提问本身。
前几天,H同学读《内经》,想到是否能用中医的思想来解释感觉的产生,就想和室友Z同学讨论。没想到Z同学直言他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意义并羞辱了他,于是找我来抱怨。和他聊了好一会儿,他才释怀。为了不浪费这段时间,特将给他的建议写下来。
有本书叫做《学会提问》,或许值得一读,不过我没打算看了。自以为略了解批判性思维,大体明白了心法,有意识地实践,提高能力就很好了。提问的核心也在此中了。
我不打算分享笔记似的给你们一二三点了。怕是成了一篇略读,收藏然后忘记的文章了。随心意来讲,只求用得好。
1.明确你的目的——分清聊天与讨论问题。
聊天时,我们只是想和别人说说话,打发时间。那管它天马行空,只顾说完了心里舒服就好。讨论问题就不同了。
良好的讨论,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达成统一,这不是屈就,而是认真权衡了双方的意见。双方还得在同一轨道上,否则观点没有交锋,或是某一方压根不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就好像沟壑两岸的人,都在不断筑着高墙,却不想着填好深沟。给对方一些准备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现实中没有像物理题一样所需条件全部明确的问题,总有疏漏,总有错误,这才让讨论有价值。
讨论问题,虽说能让友谊更稳固,但绝不能抱着交友的目的。否则提问的时候各种顾虑,不断修饰措辞,把本质的问题包裹的越来越深。不仅聊天的愉悦容易错过,问题也弄得说不清了,真没什么好处。
还有一种可怕的,就是假借着讨论问题的名义说服别人,如果你的想法恰好是错的,这样只能让[错误]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当然,我无意要板着脸讨论问题,那样太professional了,而朋友间的讨论,得站在human side才行。不注重对方的情绪,你们的关系,环境的氛围,讨论肯定进行不下去。我想说的关键是,你得一直记得自己的目的——聊天还是讨论问题。
2.问题是需要打磨的。
首先,是让问题逼近本质。
问题总来自于你的困惑。哪怕是书中发现的好问题,也绝对是激起了你的共鸣。隔壁班的花花为何喜欢吃咖喱这样的问题,若不是你喜欢花花,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想吧。所以,再问之前,多问问自己到底是哪里有困惑。再不济,问题的背景一定要说清楚,这样对方才知道你到底希望解决什么。
其次,不要预设太多前提。
例如知乎上经典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就是告诉大家不要预先假设它存在。以及,不要预先假设问题只有这一种解决方案。比起不断完善这一方案,或许想出一个新方案会更好。我们常说要think out of the box,事实上努力去发现身处的box,就很好了。
最后,就是定义问题。
新生参加校内辩论赛,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揪着定义问题不放。在场上这并不见得明智,但更不明智的是在场下我们从不纠定义。比如,同学间最爱聊友谊,那么朋友就是一个我们需要好好定义定义的东西。我们常说中国人求的是神合,爱玩意会。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容易误会的凡人而言,还是得好好明确下定义。
只有两点。可对于梳理清楚开头提到的事情,已经很管用了。
先用第一点来说。H同学说自己的问题只是突发奇想,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和Z同学随意地提出来讨论。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聊天话题而已。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是理所当然。他跟我抱怨时,又慢慢修改说法成了「学术问题」,这就让对话本身和「自以为」的目的没了consistence,自然只能受一肚子气。同时,H同学既然想提出一个「学术问题」,就不应当找一个大一新生来讨论,大家也就学过点基础,再如何讨论看起来也只是编童话而已。
再用第二个说。H同学强调自己想用「纯」中医的思想来阐释感觉的产生。感觉具体指什么?哪些不算纯中医?这个问题真的能用纯中医的思想来阐释吗?在这个模糊的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问题。H同学一概忽视之,而Z同学也没有审时这个问题就着手解决。最终能得出什么一想而知。
没有好奇心就无法带来伟大的发现,但是缺乏一套好的规则,好奇心最后可能只能沦为娱乐的手段。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想问问题,先把问题想想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