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是民国作家白先勇写的一本讲述民国众生相的故事集。其中主人公有地位显赫的官家太太,有低俗混社会的陪酒女,有在女中读书的女学生,也有在辛亥革命中领头的学生领袖;有教书的先生,也有开米粉店的老板。他们虽在表面上毫无交集,但是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总结起来构成了他们不同却相似的不幸。他们似乎每个人都做了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之后却只有无限的怅然和依恋,梦醒了,人却堕落进了无底深渊。更有些人在梦境中沉溺而不愿醒来,乃至老死那一天。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在我看完书后突然想起的一句话。
十四篇故事,我实在挑不出最钟爱的那一篇,因为他们都是那么的深沉,仿佛在故事中郁积着无比鸿蒙的历史感。而若真要说出个黑白,却仿佛无从说起。
第一篇故事里的尹雪艳是许多读者心中的“不败女神”,要他们说出为什么,却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而对我来说,尹雪艳的美是因为她的无情。
尹雪艳最爱穿一身素银色的旗袍别着簪子,给尹府里的客人张罗聚会。她不嚣喧,也从来不摆架子,而那副似有似无的妩媚勾住了多少公子哥儿的心。虽然脸上总是笑盈盈的,可是在一举一动里都是无情。好容易有个真心的男人,为她做尽了一切,却也因为“经不住重煞”而意外死去了。他死的那天,尹雪艳没有流泪,只是去象征性的代表了一下惋惜。他为她痴狂,而她却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读者们不知道她的无情是面具还是冷了的真心,甚至连作者也不一定知道。而她给人的印象那么飘渺,所有女人恨她却也想追捧他,所有男人喜爱她却无人从心底爱她。而她又是怎么能追捧的来的呢?她似乎已经超脱了世俗,像一个似有若无的存在,独居高堂之上而不入凡间。
尹雪艳的无情太美了,是可望不可及的美,和风一样,感受的清晰却怎么也抓不住。这才是男人为她神魂颠倒的原因。她也仅是那个年代中,无情中微不足道的一员。而在那个无情残忍的年代,深情的人却是少数了。深情不仅需要一颗炽热的坚定的心,也要有更坚毅的信念和勇气。而书中另一位女主人公,与尹雪艳不同,则是因情深而陨落的朱青。
朱青本来是一个内向而又安分的女学生,给读者的印象却和尹雪艳一样众说纷纭。
朱青本来在女中念书,她长得身样不风韵,模样也不算标志,但是就是那一点的羞靥勾住了正值青春的郭轸的心。他与追求尹雪艳的男人不大一样,为朱青神魂颠倒,从心底里疼爱她。后来朱青与她父母大闹一场,而郭轸爱朱青入骨,终究结了婚。朱青仿佛有了依靠一般,她的爱和妩媚是需要品尝的,不像尹雪艳一般的刺骨,却像涓涓暖流流入郭轸的心,融入郭轸的骨。两人从此在这乱世中有了挂心之人,有了家,有了温暖,有了爱和情。
幸福没持续多久,郭轸在意外中身亡了。朱青那一天也死了,只是一具躯体了,她好容易培养的深情就那么随着郭轸死了。情是不得了的东西,在乱世之中情是不能有的。民国的爱情十有九分是悲剧,而读的书越多,民国越不浪漫。民国的浪漫事实上就是朱青这样凄美的爱情,是那种入了骨又活生生抽取出来的巨痛,而这不是浪漫,只是惨不忍睹的悲剧,只不过加上一层“爱”的覆蒙,于是就是所谓的浪漫了。朱青后来也没有了情,当入骨的痛逝去,留下的就只有空虚。她也同尹雪艳一样无情了,她也再也不相信爱了。以至于后来当她的另一个恋人意外死去后,她一滴泪也没有流,只是妥当的安排了丧事,表达了基础的敬意和礼节上的惋惜。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无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她会不会在凋零的心底也渴望太阳和温暖。事实上,她和尹雪艳都是脆弱的,哪怕是一丝过度的暖阳或许就能击垮她们。可是那个时代却不允许他们有情,所以要说是尹雪艳无情,或是朱青无情,归根结底还是那个看似浪漫的民国无情。那个时代看似浪漫到了极致,其实不过是最悲烈的故事构成的假象,它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一样,也渴望安稳和感情,可是它又能去哪里索求呢?所以她也是可怜的,就如千千万万的民国人一样,都是喜剧的表演者,悲剧的亲历者。
在《台北人》中,尹雪艳,朱青,都只是十四个人物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篇幅不长,但是每每回忆起却有一股说不清的声音回荡在耳边。总而言之,我们若是简单说,这些人的悲剧都起源于一种无名的乡愁,强大的历史感衬托起浓重的乡愁,构成了这些怎么说也说不清,怎么想也想不明的悲剧故事。每个人在家乡的那一端都是阳光可爱,青春纯洁,自爱自重的,而在“失去“家乡时则是腐败,淫乱,无情,荒诞不经的。作者自己曾经说:“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象征意义,后来欧阳子说,我越想越对,哈哈--”。或许正是作者被这样的时代浸泡和滋润过,于是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的促成了这些故事的产生。这些故事本不属于我们,而属于那个伟大的年代。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的记忆和“不经意“,让近百年前的故事又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能细细品味,揣摩思索。
要说为什么这篇故事回味如此悠长,却正是因为作者的“不经意“,这样的不经意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出的故事才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这些故事会有一个最终的归属,他们始终是飘零的,是孤单的,因为那个时代,那个人才济济的民国已经逝去了。这些故事跟随那个年代也老去了,现在无人能悟其精魄,因为它最终的归属已经死了,而他们和那个年代一样,也只好在未来一直飘零,飘零,直到在另一个时空,相遇,重逢,重新回到那个真正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