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的路途中,儿子要求视频聊天;我告诉他还没到家呢,流量不够用,如果不着急就等10分钟后我回到家再聊,他说可以就挂了。
我匆匆地往家赶。在楼下,他又一次发起视频聊天申请。我接了,他看到背景中漆黑,知道还没到,就又挂了。
三步并做两步,匆匆跨上楼,开门放下包,打回去,露出了儿子的略显为难的面容。
我知道,肯定是有心事了。
从小到大,他的心里藏不住任何想法。前些日子,因为同专业的两个博士师兄,在就业求职的路不是特别的顺利,这也让他感觉到危机。于是在继续读博还是硕士毕业早日工作的问题上陷入困境。
前些天,他说每天与师兄们生活在一起,看到即将毕业的师兄们每天东投西撞的发着简历,而无心宜的单位;自己也慌了神。
难道理论专业就业前景就那么难?
本来已答应导师读博的他今天找我商量一下,有没有必要再往上走。
我的建议是继续读,因为宏观环境上看,社会现状是,本科多如狗,硕士遍地走。况且国家政策还要继续加大研究生数量,那到社会上求职竞争力当然是学历高的强。另外从个体角度看,趁着年轻读博,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对某项工作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别人给出思路。
至于就业,到时候还是向着研发单位,高校方向努力。
他的思路,普通高校待遇低,压力大;好高校还得有海外工作的经历,很难进。进企业也存在着没有工程方面的经验,另外许多企业博士反而无硕士好进。
我承认他说的现象都存在,在中国,薪酬福利永远是年轻人第一考虑的因素。让他们讲理想,社会却总是和你开玩笑,房价、养老一一把你的理想碰碎。你让年轻人踏踏实实做事可能才怪。
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也认为有些道理,他决定再找导师谈一下,平时跟着导师接触一下工程。到时候也是有个保险吧。
我理解并支持他的做法。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又有多少被这些芸芸琐事所干扰的。
但愿国家的制度能有一些改变,让重视知识分子的口号不仅仅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