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民谣的,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质朴与故事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不喜欢太噪的声音。
我最近看到了两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都是和民谣相关的,这两篇文章在这里:
但是,这两篇文章有趣归有趣,却都有它的问题,比如第一篇文章看似数据量很大,但分析得比较浅显,就是某一词汇出现频率的堆叠。举个简单的反例:高晓松经典的《同桌的你》,其中有一句“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仅仅通过对“明天”、“昨天”之类的词进行字面上的分析,你就很难说明他到底是往未来寄托希望,还是在缅怀过去。
再比如第二篇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意见太过狭隘,把国内民谣批判成了一无是处的东西,却不愿意用真诚地眼光去发现真正优秀的一些民谣作品,哗众取宠的成分偏多。
但其实,谈这两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是在想,既然靠对几十万数据的分析,甚至是靠人自身的感知就能总结出来的东西,如果交给人工智能来做的话,那不是应该更得心应手吗?
当然,上面两篇文章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于歌词方面的分析,一首歌曲的组成,旋律也是并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这就有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问题。
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我发现已经有科学家甚至是创业公司进行了类似的尝试:索尼巴黎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研究人员盖坦·哈杰里斯与弗朗索瓦·帕切特,开发了一个名叫“DeepBach”(深度巴赫)的神经网络,并写出了与巴赫风格高度相近的音乐。
而一家来自纽约的初创公司 Amper Music,创造了一种辅助编曲工具,在该平台上,用户只需选择一个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期望播放时长,然后点击“Render(渲染)”按键,人工智能就能在短短几秒钟时间内按照你所选择的歌曲类型编写一首歌。
国内用户量最大的两款手机K歌软件,全民K歌和唱吧也在自己的产品中做了简单的尝试:让用户念出歌词,自动配上一段旋律,变成一首歌(rap),但这个功能确实是很简陋的,很容易变成gap(尴尬的rap,哈哈哈),不过这个功能倒是会让初次体验的用户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乐于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这么看起来,全民K歌的UI设计还是比唱吧要好的,哈哈哈)
在知乎上,恰好有一个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可以作曲吗?
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回答,其中不乏一些从人工智能原理角度进行的专业回答,看起来会比较费劲,但是有一个回答我觉得切入点很有趣,来自知乎名为“王王王”的网友,它谈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类审美的关系,它最后给出的结论是:
综上,AI能不能作曲这一问题就变成:计算机是否有某种算法,在自己生成的大量“垃圾”中,筛选出符合人类审美的作品。所以,“AI能不能作曲”不是一个计算机能干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人类能不能把审美品味抽象成计算机能理解的规则”
这个总结其实已经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创作歌曲给出了答案,并且答案是肯定的,但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歌曲能否让听众觉得美。
在我看来,音乐毕竟是感知与创意的艺术,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冰冷的数字与计算,音乐不应该成为自动化、量产化、同质化地产物,否则那将是人类世界地悲哀。
但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音乐从业者辅助作曲、编曲等地工具,甚至可以推出一种人工智能音乐产品,让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地人也能根据自己的哼唱,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一首美妙的歌曲,让每个人都能真正享受音乐创作带来的美妙感受。
感谢这个有音乐的世界。
个人网站
这是我的个人网站地址 乐见其成,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并且会同步我发布在简书上的文章,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欢迎点击访问_